> 正文

唱的比说的好——评原创歌剧《骆驼祥子》

人民日报

  (记者 张珊珊)由郭文景作曲、徐瑛编剧、易立明导演、张国勇指挥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前不久再次上演。去年首演时,郭文景标注着“急赤白脸地”的乐谱在网上流传甚广,作曲家没有采用一般的“慢板”“快板”,而是用这句北京土话提示演员,要的是演员戏剧的而不是歌唱的状态。这段中西合璧的乐谱映照出歌剧《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内置的冲突。

  说到老舍,“京味儿”似乎是绕不过去的词。小说《骆驼祥子》中,那些北京的地名——燕京、天桥、大栅栏、东交民巷,那些北京的小吃——扒糕、凉粉、豆汁、冻柿子,还有北平“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的夏和“一阵风便噎死人”的冬,浸透着祥子们的血汗,盛不下多半落空的希望。老舍戏剧或小说改编戏剧的演绎,北京人艺的看家大戏《茶馆》已成经典,人艺的京味招牌和老舍的京味小说,已是顺理成章的搭配。小说《骆驼祥子》有话剧、曲剧、电影、京剧、电视剧的改编,北京风格和地方风韵在这些作品中被着重表现,歌剧和《骆驼祥子》的组合,乍一看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心存疑虑:西方式的大歌剧能否演这样的民族性题材?

  形式和内容没有绝对的对应或不对应,但两者会相互选择,接近、排斥,嵌入、溢出,努力拢成一个周正的作品。如果说人艺和老舍连缀得天衣无缝,那么歌剧和《骆驼祥子》又磨合得如何呢?

  此前,郭文景创作了4部歌剧——《狂人日记》《夜宴》《李白》《凤仪亭》,他说,“总想这个可以弄成歌剧,那个可以弄成歌剧,但从没有想过把老舍的小说改成歌剧”。老舍小说京味儿十足,而“京味儿不适合歌剧”。郭文景把歌剧味道放在第一位,以音域宽广的美声、和声丰满的合唱、气势恢弘的交响,呈现歌剧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交响性、戏剧性和抒情性。序曲中,祥子拉着他新买的车欢快地出场,“瞧,这车”“嚯,这车”“买的新的,新的买的,新买的”“一共九十六块现大洋”,男声独唱与合唱交织,“值啦”“亏啦”“赚啦”“贵啦”,四重唱此起彼伏。一开场观众就见识到歌剧独特的艺术性,立体、穿插、交错,勾勒出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祥子与虎妞结婚时,悲凉压抑的黑暗中,两盏追光打在两人身上,男女二重唱一悲一喜,一个坠入深渊,一个看到新天新地的幻象。小福子的咏叹调,合唱《打仗了》《北京城》,都在用歌剧特有的方式唱出不能说出的意蕴。

  夯下了歌剧的扎实结构,京味儿的雕琢和点缀也就自然熨帖,游动始终的单弦,用京剧曲牌写副歌,红白喜事中的唢呐,幻化的《小白菜》旋律,向骆玉笙《丑末寅初》的致敬,亲切的老北京吆喝,在西洋大歌剧中自如自恰。易立明的舞美设计把老北京搬上舞台,立体精巧的布景随音乐流动转换,哈德门、白塔、天坛、故宫角楼、烟袋斜街、钟鼓楼,让观众饱览旧时北京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