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项目人笔记

春天里的独奏:记西蒙·崔普杰斯基独奏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
这是一篇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负责人张斯尧的音乐笔记。


在2018年立春的前一天, Simon Trpčeski到达北京。两个箱子,一件外套,单枪匹马走一趟国际巡演。健谈、随和、有点自来熟,走人群中的他并不出众,不是那种昭告天下“我是艺术家”的范儿。但看的出,西蒙很喜欢自己钢琴家的角色,就连在酒店前台办理入住时也不忘推荐一下自己2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
然而他多虑了,因为本场的演出票已售罄——感谢所有喜爱钢琴音乐的朋友们为这位第一次来到国际钢琴系列的钢琴家带来的惊喜,西蒙也用刚刚学会的普通话在台上和观众互动:“我爱北京”、“春天来了”、“过年好”。


  客观地讲,这场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毕竟就连西蒙自己也承认,在高手林立的古典乐坛,钢琴并不是马其顿的“传统优势项目”。
以至于我后来忍不住问他:“我想你这一路走过来挺不容易的吧。”
着实思考了片刻,他给出了一个对钢琴学生们来说梦寐以求的标准答案:“在我学琴的年代,脱颖而出的主要方式就是努力练琴考入著名的院校然后参加大赛被人认识。注意是参加而不仅仅是赢得某一场比赛。我一直在参赛,直到2000年,认识了我当时的经纪人,一切开始有了变化,我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去演奏,去表达。”

两架钢琴的“选择焦虑”
出于曲目音乐表达的需要,演出当晚在舞台上同时准备了2台演奏钢琴。编号为832的钢琴的音色,温暖、深厚,似乎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西蒙几乎是在弹下《埃尔曲》的第一个音时就决定用它来演奏格里格和门德尔松。和他敏感又热情的性格一样,西蒙的音乐细腻、浪漫,具有一种主动俘获听众的魅力,尤其是那种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
“西蒙,你知道,有时候我很难分清楚听到的,是你看到的画面,还是格里格看到的,但是它的美深入人心。”我在音乐厅里帮他确认声效时边走边说。
他停了下来,目光炯炯看着我,一字一句道:“这首曲子属于这里!”。


  轮到《舍赫拉查达》,我们一起经历了“选择焦虑”。西蒙一直在两台钢琴之间不断的切换。毕竟这是一首由交响乐作品改编过来的钢琴独奏作品,演奏家要从上半场那种属于纯钢琴作品的美学思路中抽离出来,把自己想成整支乐团进行音乐的呈现。而编号825的音色更为明亮,具有冲击力和直接。最终,我们决定上下半场各用一台在音乐上“正确的”钢琴。

  “非常规选项”的曲目


事实上,作为2018国际钢琴系列最早敲定的演出之一,西蒙这套由“钢琴组曲”、“钢琴小品”、“钢琴改编曲”三个“非常规选项”构成的音乐会曲目,着实加分不少。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选择演奏钢琴小品都是需要勇气的。按钢琴家的话讲:“钢琴小品的演奏难不在技巧,而在质量,在美感,是个挑战。”
于是,一套综合了大小调以及速度因素排列的门德尔松《无词歌》,不仅迅速拉近了观众与现场音乐会的距离,而且对那些开始学琴生涯的孩子们来说,能听到萌萌的西蒙叔叔在舞台上把自己的“家庭作业”演奏的充满魅力,无疑是次十分有趣的经历。是呀,同样的一部作品,除了每节课上被圈出的错音、指法、强弱,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你们去经历和探索。


除此之外,在音乐会一开始,格里格的《霍尔贝格》组曲——最初为钢琴而创作,但其中著名的旋律以乐队版本更为人所熟知,这与下半场的钢琴改编曲《舍赫拉查达》——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交响乐创作后经保罗·吉尔改编,形成一种有趣的呼应。当然,无论是格里格向霍尔贝格的致敬,还是一千零一夜(《舍赫拉查达》)的精彩故事,西蒙通过自己的演奏传达出作品之间声音本身的关联,回归到《无词歌》的精神内涵:
“如果语言够用的话,我将最终无音乐可写了。”——门德尔松

这样的用心值得称赞,三首返场让精彩继续


“我的正式曲目是格里格、门德尔松、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以返场也是每人一首。”《舍赫拉查达》不仅是一部管弦乐杰作,也是除了《野蜂飞舞》之外,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为人熟知的钢琴改编曲。
所以,既然有这样的作品被大家盼望,那么尽管没有写在正式曲目里,西蒙当然不会让我们失望,而这或许就是喜爱音乐的人们特有的默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