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乐·圣——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展

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拉开帷幕

国家大剧院微信
  2017年,恰逢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乐·圣——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展”于4月5日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拉开帷幕。这也是国家大剧院“认识中外音乐家”系列展览之一。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让它使我屈服。”
 ——贝多芬
“看着吧,总有一天,他会震撼全世界。”
 ——莫扎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欧洲音乐史上最经典的人物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贝多芬后来被人尊称为“乐圣”,他的作品对全世界音乐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世界音乐史中最富悲剧色彩的人物。两百多年前,饱受耳疾困扰至失聪的他一直在深渊中讴歌,其音乐不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灌注了斗争的勇气、意志、崇高的信念与全人类共同的理想。
“听贝多芬交响曲是一种心里的崇高享受,特别是命运交响曲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人生青春期的第一次震撼启蒙,音乐可以如此打动人的心灵,激励人的意志。”
  ——潘放(雕塑家)

雕塑家潘放创作作品——《命运之火》

“我从心里想做贝多芬像,他是我接触的第一个西方音乐家,对我的影响太大了,直到今天我都非常喜欢听他的音乐。他的音乐具有永恒性,另外贝多芬极具传奇色彩,是我心中的楷模,一个真正的男神。”
  ——霍波洋(雕塑家)


雕塑家霍波洋-创作雕塑《贝多芬》的手稿

本次展览充分融合了文字、图片、雕塑、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旨在向大家全面展现贝多芬充满艺术成就和与命运抗争的一生。愿广大观众以此为契,走进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世界,接受艺术知识普及的同时,也能激发音乐与情感的共鸣。

贝多芬之“乐”

  ▲左图:1783年,8岁的贝多芬;右图:1803年的贝多芬,那时他正在创作《英雄》交响曲(画家:克里斯汀·霍纳曼)。

贝多芬的音乐人生开始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小镇,其祖父是宫廷乐队队长,父亲是宫廷小合唱队的男高音歌手,母亲则是宫廷御厨之女。音乐上的早慧让神童贝多芬在八岁时就以钢琴家的身份出现在听众面前,12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波恩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孕育了年轻的贝多芬,他早期的创作形式与他生活环境需求有关,偏重于三重奏、四重奏作品,一些钢琴变奏曲、回旋曲小品及歌曲创作等。

▲贝多芬住在波恩时,宫廷遗孀勃朗宁夫人提供了贝多芬第二个家。贝多芬是她两个孩子的钢琴老师。

17岁时,贝多芬第一次到维也纳旅行,并且专门拜访莫扎特,用其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钢琴演奏使得莫扎特从这个年轻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并给与了极大的肯定。莫扎特给予贝多芬鼓励性的评语:“请注意这位年轻人,日后他会令世界震惊”。

  ▲手绘图:维也纳远眺景致

1792年7月,年仅22岁的贝多芬有幸与衣锦荣归的海顿见面,其脱俗的才华受到海顿认可并再三鼓励其继续深造,于是贝多芬于同年抵达维也纳后,立刻跟随海顿学习。
1812年7月,歌德和贝多芬于偶然相遇。此后,贝多芬将歌德的一些抒情诗用音乐方式呈现,其中有1809年写的《迷娘》《跳骚之歌》和1810年写的《悲之喜》。

 歌德在7月19日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
“我从未见过一位注意力如此集中、精力如此充沛、思想如此深沉的艺术家,我可以全然了解,一位嗜僻古怪的人,如何出现在世上。”

《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一生作品众多,不但涉猎广泛,而且作品质量极高,他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宗教性合唱作品等体裁中。
他的全部钢琴奏鸣曲创作,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新约圣经”,加上他的五部钢琴协奏曲,结合了非凡的技巧、有力的深度和严谨、恢宏的结构。


贝多芬将《月光》奏鸣曲献给17岁的女伯爵吉莉塔 ·吉茜亚蒂

他的16部弦乐四重奏不但是古典乐派最重要的室内乐文献,更将创作直指一个世纪后的现当代音乐。


1977年“旅行者”号发射升空,携带着记录着人类和地球各类信息的“金唱片”。其中以贝多芬第13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小咏叙调”作为压轴曲目。该曲目代表着贝多芬晚期高度精湛的技法,和伟大的精神境界,它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美好情感。
他的9部交响曲堪称时代巨献,是西方器乐创作和交响曲文献中无法逾越的巅峰,其中第九交响曲,以及他的合唱幻想曲,和他的那两部庄严弥撒,是声乐合唱作品中无与伦比的瑰宝,在西方音乐史长河中散发着熠熠的光彩,不但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更是人类理性与文明的辉煌。


▲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许多手稿显示他创作时下了相当的功夫

贝多芬之“圣”
在贝多芬音乐风格“形成期”阶段伊始,耳疾就严重困扰着他,他甚至一度打算自杀,并在1802年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但他以如同在他许多音乐中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继续从事创作。即使他被怀疑为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却在作品中和外在的性格中表达出积极、主动的乐观精神。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最后一页

从巴洛克时期巴赫创作宗教体裁音乐试图唤醒民族意识,到海顿、莫扎特的早期古典主义音乐反映人民寻求希望的心情,但直至贝多芬创作时期的真正到来,才开始了真正的音乐革命。在贝多芬的一生的创作中,贯穿了英雄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所产生的对立,自身希望全力投入创作的热情与身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所产生的矛盾。他极具个性的创作角度,正式推开了浪漫主义的大门,甚至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音乐创作。


▲1824年,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首场演出。
贝多芬的耳聋已达到完全听不见观众喝彩的程度,他不得不被引上前直接“看”鼓掌。

1827年,一代伟人贝多芬病逝,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除了来自于他神奇的音乐作品,还来自于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贝多芬一生坎坷,但生活的荆棘并没有绊倒他,反而更坚定了他的意志,使他攀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新高度,惠泽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多少年后,人们再听到贝多芬的作品时,无不被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感情所征服,从而读懂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真谛,汲取强大的力量,帮助人们克服生活中遭遇的困难。


▲贝多芬位于波恩的故居内景,
图中为贝多芬用过的钢琴,墙上可见施帝勒(Joseph Karl Stieler)的那幅著名的贝多芬肖像画。

通过艰苦的音乐创作,贝多芬给全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他的一部部杰作像一盏盏灯塔,对200年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为全人类的团结、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位于波恩的贝多芬雕塑

本次展览持续到4月25日,观众只需持一张参观票,即可走进贝多芬的音乐世界,感受天才音乐家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