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周末音乐会”迎来第400场

大剧院让高雅艺术“滴灌”城市

国家大剧院


大剧院普及性音乐品牌“周末音乐会”的第400场演出 王小京/摄

  “当高雅音乐成为一座城市的空气,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们就将沉浸在幸福之中。”7月9日,指挥家张列站在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的舞台,面对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激动之余满是感动,“在这里,你会发现高雅艺术已经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张列登台的,正是大剧院普及性音乐品牌“周末音乐会”的第400场演出。这天,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他的指挥下,携手民乐演奏家孙凰、章红艳、周东朝、王建华,以拉弦、弹拨、吹管、打击乐四个篇章,向观众演绎了经典民乐的隽美与风雅。惊喜不止于此,7月10日,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呈现一场涵盖亲子曲目和古典名曲的交响盛宴,让优美灵动的乐音萦绕整个周末。


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 王小京/摄

  品牌的成长:从一颗幼苗到参天大树

  自开幕运营,国家大剧院就一直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和“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实施艺术普及“滴灌工程”。八年多来,大剧院逐步搭建起一个系列完善、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艺术普及格局,打造出一系列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艺术普及品牌,“周末音乐会”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400场,65家院团,82位艺术家,近千名作曲家的2000余部曲目,72万观众……这是“周末音乐会”饱含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公益的执着,所创造的精彩数字。

  不过,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在工作人员眼里,“打了数不清的硬仗,翻了无数座山”,才铸造起这样一个百姓喜爱的文化品牌。2008年1月13日,首场“周末音乐会”新生初啼。彼时,大剧院的初衷,是让高雅艺术“低空飞行”,通过持续“滴灌”浸润百姓生活,涵养城市文化生态。然而,没有可借鉴的先例,没有业已成熟的模式,大剧院只能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观众乐章之间鼓掌、年轻观众不多、观众听得不投入……每一场音乐会出现的问题,大剧院人都没有简单对待,发放问卷、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八年间,正是他们精耕细作,才让这颗普及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如今,“周末音乐会”每周一约,雷打不动。在艺术品质上,大剧院强调“高水准”,广邀实力不凡的名团名家,汇聚中外经典的隽永曲目。在观众参与上,大剧院坚持“低门槛”、“讲演结合、赏析并重”的形式,突出了普及性音乐会的特点;10元、40元的亲民票价,每一张都物超所值。在内容策划上,大剧院下足功夫,用心推出“指挥家系列”“家庭音乐会系列”“值得聆听的中国名曲系列”“不可不听的交响曲系列”等丰富多样的音乐专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艺术“滴灌”,也让大剧院的观众素质有了显著的变化。走进音乐厅,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在台下安坐,他们全心投入、神情愉悦、文明观演。谭利华评价:“周末音乐会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常态化、大体量的公益性音乐会,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普及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周末音乐会”的第400场演出 王小京/摄

  艺术院团:从座上宾到生力军

  “八年前,国内的艺术普及缺乏一个引领者。国家大剧院发挥平台优势,将国内最专业的艺术力量组织起来,广泛参与到众多普及活动中。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艺术普及教育的水平也因此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多次参与“周末音乐会”的指挥之一,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的感慨,道出了不少艺术家的心声。

  联姻院团,这是2008年“周末音乐会”迈出的关键一步。起步之时,大剧院就明确一定要粘合全国院团,整合优质资源。当年,音乐会就得到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EOS乐团等7支优秀乐团的响应。此后,美国匹斯堡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武警男声合唱团、大剧院管弦乐团、大剧院合唱团等一批中外实力院团相继加盟,让“周末音乐会”构建起拥有65家生力军的庞大队伍。

  与此同时,陈佐湟、俞峰、吕嘉、谭利华、李心草、张艺、胡咏言、彭家鹏、张高翔、杨鸿年、张列、朱亦兵、李飚、宁峰、宋飞……众多重量级艺术家也从“周末音乐会”的座上宾,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志愿者。指挥胡咏言坚持每场演出自己讲解,排练时间经常超时,他曾带领全场观众学唱《黄河大合唱》,也曾邀请小朋友上台体验做指挥,用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着艺术知识,“艺术普及一定要放下身段、亲近群众,这是我和大剧院达到的共识。”指挥张高翔更是积极参与到大剧院公益演出、艺术讲座、大师课等各类活动中,在他看来,大剧院为民乐培育了一方厚土,“我们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极好的平台,推动民乐走进大众尤其是走进青少年。”琵琶演奏家章红艳则说:“几年来,周末音乐会在培养观众的同时也在培养艺术家,为艺术家搭建了多元化平台。”


 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王小京/摄

  观众: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八年时间,“周末音乐会”惠及观众达72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古典音乐的忠实粉丝,也塑造了北京文化生活的独特一景。

  只要有时间,39岁的沈晓夏都会带上妻子和家人来听“周末音乐会”。沈晓夏说,这是北京最吸引人的音乐会:“高规格、高品质,是我选择‘周末音乐会’的原因。何况,国家大剧院的环境如此美好。‘周末音乐会’是我对自己一周辛勤工作的犒赏,是我送给自己的一次心灵SPA。”

  这份艺术影响力更辐射周边省市,让“周末音乐会”出现不少跨城市的“追随者”。来自河北廊坊的音乐老师吴岩峰,每周都要带着学生开车来看音乐会,但她和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每周日上午到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吴岩峰认为,“周末音乐会”最精彩之处在于“演讲结合”的形式,“艺术家们的讲解各有特色,但都非常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仅了解到创作背景、专业知识,对音乐学习有了潜移默化的帮助,还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对于“周末音乐会”润物无声的影响,指挥张列讲述了一个故事:“今年的一场音乐会上,我们演奏了经典名曲《平湖秋月》。正当我转身走下指挥台时,听见前排一位观众说,‘咦,这个版本里怎么没有听到高胡?’观众如此专业的点评着实让我惊讶。我想,这就是普及成果的最好体现——我们的观众已经从看热闹升级为看门道了。”

  砥砺耕耘,春华秋实。大剧院以不忘初心的坚持,让“周末音乐会”有了如今400场的庞大体量,高雅艺术正融入城市血脉,为城市的人文“心跳”注入着春风化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