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雕艺流音”传承千年民间工艺

黄杨木雕展大剧院开幕迎文化遗产日

国家大剧院


惟妙惟肖的木雕作品 肖一/摄

  6月8日,一场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黄杨木雕展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大剧院精心筹备,在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展出浙江乐清王家黄杨木雕传人的手工精品。20余件惟妙惟肖的木雕作品流淌着别样的“雕艺流音”,带领观众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之美。

  传统工艺扬名四海 黄杨木雕展现匠人精神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主要材料精雕细刻而成的民间艺术品,于2006年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因此有“千年难长黄杨木”之说。黄杨木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因此木质坚硬,质地细密,纹理清晰,且香气清淡,雅而不俗,色泽更是随年代久远而愈加深亮。唐宋时期,黄杨木开始被用于木雕工艺,并逐渐发展出一个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产业。


黄杨木雕以黄杨木为主要材料 肖一/摄

  我国黄杨木雕主要产自江南,其中以浙江乐清与温州最为著名。乐清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著名民间雕刻大师朱子常的作品《济颠和尚》,曾荣获1909年南洋功业会优等奖,作品《捉迷藏》夺得1915年巴拿马赛会二等奖。在世界性比赛上大放光彩的黄杨木雕,自此成为中外驰名的手工艺品。

  传统黄杨木雕以手工雕刻为主,历经泥塑构稿、选取材料、操作粗坯、雕镂实坯、修光、擦砂、修细、上蜡、配底座等诸多工序方能成形,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如今,黄杨木雕在原有单人立体圆雕的基础上,结合拼雕、镂雕、群雕、劈雕、根雕等手法,焕放出新的艺术风貌。


黄杨木雕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肖一/摄

  根据技法及取材的不同,黄杨木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类,大多为单一的人物造型,材质根据人物造型需求进行择取;二是根雕类,主要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加以发挥创作,随机应变,构思灵活,同时保有树根特有的造型;三是劈雕类,主要将无法用于人物雕刻的木头劈开,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纹理立意雕刻,顺乎自然。

  家族传承雕刻手艺 非遗作品弘扬民族文化


展览集中展示了乐清黄杨木雕非遗传承世家王家的工艺作品 肖一/摄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乐清黄杨木雕非遗传承世家王家的工艺作品。其中,已故的王凤祚老先生,师从朱子常大师,是现代黄杨木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苏武牧羊》《牛郎织女》等作品,在华东五省市民间艺术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曾获陈毅的赞赏和艺术界的好评,并送至当年的苏联展出,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所收藏。

  为传承雕刻工艺,王凤祚老先生倾注毕生精力,创立了“王家木雕艺术学派”。他培养的7个子女,以及婿、孙、侄,都继承了黄杨木雕手工艺。至今,王氏家族从事黄杨木雕的有24人,子、孙、嫡系艺徒更有近百人之多。本次展览精选了王凤祚老先生,及其传人王笃芳、王笃纯、郑胜宁等的木雕佳作进行展出。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接3天后的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大剧院精心策划了“雕艺流音——乐清王家黄杨木雕展”,与王家黄杨木雕的传人们一起,将他们的代表作品呈现在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为这座高雅艺术的殿堂注入新的激情与活力。

  本次展览持续至6月26日,只需一张参观票,即可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手工匠人的巧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