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首届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为国内优秀的舞台美术家搭建了展示成果的平台,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以独特视角观赏舞台艺术的精彩体验。展览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被业内亲切地称为“北京BQ四年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第三届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也如约而至。四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精品佳作不断涌现,舞台美术创作也日趋多元,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态势。
本届展览以“无界”为主题,意在展示当代舞美设计领域与其他艺术领域边界逐渐消融的新趋势;展现舞美艺术家跨越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在舞台工作中担任更多角色的新转变;以及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舞台创作的新拓展。展览将继续以创新视角审视戏剧创作与演出空间,为不断探索的先驱者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思想交流的论坛。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来自舞台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灯光等不同舞美领域,部分艺术家同时还兼任导演的工作,参展作品包含舞美模型、服装、手稿、视频、多媒体综合装置等多种形式,在展示四年来舞台美术发展成果的同时,必将为观众奉上一场身临其境的舞台美术盛宴。
时光荏苒,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国舞台美术事业必将迅速发展、再创高峰。我们也衷心希望“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能架起一座桥梁,成为沟通不同领域艺术家之间的创作思想,连接舞台与观众、世界与中国的重要平台。
最后,预祝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王宁
  国家大剧院院长

序言

在剧场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每四年一次集中展示舞台上的创造成果,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多了解演出幕后的隐秘,向专家呈现这门特殊艺术的最新美学走向,给未来留下具有文献意义的记录,亦可使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思考。
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使我们重又记起1980年代多样化舞台美术形式的探索。那一代艺术家的努力证实,舞台从来都是一个与现实对应的世界,而不是现实本身。在这方面,国外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表现形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好的启示。从舞台现状看,对这一观念的深入认识虽然并非直线递进,但仍是大多设计师们的明确选择。
随着社会格局的开放,中国舞台美术家的艺术视野变得开阔,进而开始深入思考自身的创作立场。新世纪以来,舞台美术在多样化基础上,进一步追寻创作的文化根基与形式语言的源头,自觉探求本土美学遗产与当代世界语境的结合点。并且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在这次展出的不同形式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追求。未来提升的空间在于,设计方法的当代性和知识结构上与世界同行的对等。
尽管从戏剧综合性特点而言,不应孤立强调舞台美术的重要。但回顾近几十年的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说法是“舞台美术走在了前面。”这一说法并非来自舞美界,而是德高望重的导演前辈。近四年的舞美案例明显有此特点。应该补充的是,之所以走在前面,一定不是依靠表面的装饰效果,或者仅仅所谓“视觉冲击力”,而是舞台美术对于特定演出文本的视觉空间阐释,对于演员动作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导演处理或整个演出的形式。因而在以导演为主的集体合作中,有了更积极的主动性。无论是否有直接关联,这一现象与上世纪后期以来世界范围的“视觉剧场”(Theatre of Images)运动,“动作舞台设计”(Action stage design)理论,“舞美作者”(Scenographer as author)和“视觉戏剧构作”(Visual Dramaturgey)的提法以及“演出设计”(Performance design)概念是同步的。
由于离开了演出现场,对于舞台美术展览的疑虑几乎一直伴随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舞美展,然而,戏剧演出的生命过程消失了,它的思想内容能够留存; 它的形态再无法在时间中显示,却可以在空间中呈现; 喧闹的剧场人去楼空,它的社会根源和精神构成仍在。舞台设计师在展厅里提供的景观,甚至比舞台上更集中和强烈。因为剧场条件的缺失似乎使展览中的舞台美术产生了一个悖论,反而会激发观众以想象补足其中的上下文,形成传达与接受之间的张力,这也是我们这类舞台美术展的深层价值所在。 
刘杏林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
国际舞台美术组织(OISTAT)中国中心主席

展厅实景

后记

2019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在剧场和舞台之外,寻求另外一种精神出口和价值体现,这些作品与舞台上的戏剧直接关联,但又不是简单化真实再现。
我们习惯于用现成的专业范围来框定艺术家的创作身份。在很长一个时期,关于舞台美术,理论界和批评界,甚至艺术家本人,都在纠结于创作的边界。那么,这个边界到底在哪呢?我认为可能从作品本身的表达方式上,更容易辨识舞美设计师及其思维的疆界。本届邀请展的策展理念为“无界”,所邀请的25位艺术家几乎都带有双重或多重创作身份。他们用各自不同的观察方式,重新诠释那些已被人们熟知的经典剧目,以独特的创意打破已有的用图像定义的舞台,以及公众对已知经典剧目所形成的思维定式。
从“大舞美”视角去看,戏剧空间设计这一话题永远处在变化的过程当中,其生命力也正在于此。搭建“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这样的交流平台的意义,就是要把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发酵、延续,扩大在业界内外的影响力。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事件,本届邀请展依然会成为推动中国舞台美术蓬勃发展的因素之一。也因此之故,要深入理解本届邀请展的“无界”理念,就要将我们的视野放大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置放于全球文化发展背景中进行观照与考察。
显而易见,在剧院看戏和在展厅看模型、装置展览,两者之间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顺序上是大相径庭的。进入展厅的舞美设计,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为表演而设计”的功能属性,而更偏向于当代艺术的特质。有一个所有当代艺术领域都绕不过的话题,就是参与与互动。不论戏剧家如何营造舞台空间——亦或制造幻觉布景,还是给观众带来间离效果,任何完整的阅读,都是建立在观演关系的互动关系之上的。这种剧场与展厅之间的间离关系给观演关系带来新的可能性。
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力图寻求更加丰富与多元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从2011年到本届邀请展已经持续举办三届了,希望这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继续办下去,打造成定期举办的专业品牌——“北京舞台美术四年展”。
曹林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近期展览推荐

登录注册留言反馈

客服电话:010-66550000

© 国家大剧院|返回首页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