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爱乐者中,说到捷克作曲家,人们自然会想到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想到《沃尔塔瓦河》与《自新大陆》。而对于雅纳切克的名字,人们大都是陌生的。在欧洲音乐史上,他的音乐作为一种现象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我们既无法建立一种逻辑去证明他的音乐来源,也难以在其身后找到继承者。米兰·昆德拉把他比喻为一个“家庭的失宠儿”:这位浪漫派的兄长比普契尼年长四岁,比马勒大六岁,比理查·施特劳斯大十岁。而人们几乎不记得他的名字。通常所说的捷克民族乐派是指始于斯美塔那,并由德沃夏克、苏克、诺瓦克等作曲家继承和发展的一种风格,他们均为受德语文化影响很深的波西米亚作曲家。而雅纳切克所生活的摩拉维亚地区,受德国文化影响远不及波西米亚,也不像波西米亚那样国际化。摩拉维亚民歌多源自当地的游吟诗人的歌调,多采用中古调式,但又并非严格的七声音阶,并且配以来自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些歌词,使得这种音乐有一种异教的神秘色彩。据此,雅纳切克对捷克语调及语气在人们谈话中会发生的微妙变化着迷而无法自拔。这些语调的微妙变化,在他看来,正是音乐的丰富性所在。这不仅给了他弦法和句法方面的灵感,还让他重新认识了节奏在音乐中的意义。昆德拉称,“他的歌剧是对捷克语言所作的从未有过的最美的献礼……将他万能的音乐祭献给了一种几乎无人熟悉的语言。”在他的歌剧中,魅力不仅在于旋律的优美,也存在着心理学的意义。
本期活动,主讲人将带领观众在昆德拉的“指导下”欣赏雅纳切克部分管弦乐、室内乐和歌剧片段。最终观众会明白:看似无法归类的雅纳切克,其音乐的美妙恰似一座历史旁的花园。

【系列介绍】
音乐是流动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音符。当音乐遇见文学,遇见每个与它共舞的灵魂,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回眸音乐史,我们不禁要感慨音乐家和他的文学朋友们之间的“情谊”,他们不管是同时代的互为欣赏,还是跨越时代的隔空相望,我们都能在两者的精神世界中找到那一块秘境之地,而由此滋养生发出的众多佳话和名篇也让我们后人津津乐道,传唱至今。2019年,该系列将通过贯穿全年的方式,邀请众多音乐学者、音乐评论家及文学研究专家,为观众在音乐与文学的圣地中觅得一番精神愉悦之旅。

  【下一期预告】
  文学名著与歌剧(外国篇)               周小静(天津音乐学院 教授)                   
·古诺与歌德——《浮士德》:老哲学家的失魂之恋
  文学名著与歌剧(中国篇)               陈志音(《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
·郭文景与老舍——《骆驼祥子》:尘埃里绽放的残花
  诗歌的乐境之美                    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门德尔松与歌德——忘年之谊与《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
  生命状态:颠覆、叛逆与回望              曹利群(《爱乐》杂志前主编)
·斯特拉文斯基与米兰·昆德拉——向前走,还是向后走
  音乐的人文与哲理                   刘小龙(中央音乐学院 副教授)
·柴科夫斯基与托尔斯泰——聚焦1812
  标题与交响                      许渌洋(乐评人)
  ·理查·施特劳斯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与“超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