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贝多芬(1770-1827)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乐、歌剧、钢琴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过大提琴的作品。其中,五首钢琴与大提琴的奏鸣曲就代表了他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
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F大调和G小调(Op. 5)是他作为钢琴演奏家开创事业时所写。这两首奏鸣曲都是真正的音乐会作品,规模庞大,充满了让当时柏林人喘不过气的激动人心的效果。1796年,贝多芬与柏林著名的大提琴家让 - 皮埃尔·杜波特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业余大提琴家,海顿和莫扎特曾为其写过四重奏)的宫廷演奏过这些作品。当时贝多芬才25岁,还没有患上改变他整个生命的耳聋。
A大调奏鸣曲(Op.69)完全栖息在一个不同的世界。它的比例精细,主题完美对称。从开头的句子来看,它散发着宁静、幽默和欢乐。不同于贝多芬前两首大提琴奏鸣曲,这首作品每一个乐器都均等地表达着完美的主题构思。贝多芬在1806年至1808年之间创作了这首奏鸣曲,此时他的耳聋已经非常严重。贝多芬在他撰写的信件“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中承认自己曾怀有自杀的念头:“只有我的艺术让我失望......在我创作出所有我感觉到的东西之前,我似乎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这首奏鸣曲却是他令人难以想象的最积极的作品之一。
一般来讲,贝多芬创作生涯的“晚期”是在1815年左右开始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的最后两部大提琴的作品Op.102都将是这一年的首批杰作。他们不仅会散发其老练的气质,更具有超然灵性的气息。这两首奏鸣曲比之前的要短小,一切细节都是浓缩的,每一个材料的姿态表都表现出在最恰到好处的状态。在作为告别的最后一首D大调奏鸣曲中,贝多芬首次给了我们一个完全缓慢的乐章,一个有史以来为大提琴和钢琴写的最美的永恒的祷告。而最后的赋格,决然地实现了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一种经历了生命火炼后重生的狂喜。
本次讲座,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安德鲁·马可将通过三大提琴奏鸣曲与大家一起经历贝多芬的三个创作时期中不同的精彩。

【系列介绍】 

“不可不听名曲”系列是专为喜爱聆听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打造的名曲赏析栏目,精心为观众遴选出史上经典唱片中不可不听的旷世音乐佳作,集结当今音乐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著名艺术家,通过演讲结合的方式,详细剖析这些中外名曲,为您“解读音乐经典,品茗艺术真谛”!!  
贝多芬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Op. 5 No. 2
贝多芬  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Op. 69
贝多芬  D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Op. 102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