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音乐会中,我们将与指挥家袁丁和钢琴家袁芳携手,为您带来这组尽管年代相差很大但同在音乐风格上返璞归真的作品。纵然人生岁月流逝,纵然艺术风潮变迁,这样的返璞归真总会愈加显得宝贵和难忘。这样的朴素和纯真之所以能跨越时空而盛放人间,或许是数辈音乐先贤的美丽心灵使然,或许是音乐作为人类最高旨趣表达者的天性使然。
我们心目中的贝多芬(1770-1827)或许总是那个眉头紧锁和怒发冲冠的形象,而他的音乐也似乎总有着无穷无尽的沉思、愤懑和意气要去抒发。但这肯定不会是贝多芬的日耳曼舞曲及第二钢琴协奏曲给我们的印象。作为贝多芬青春时代之作,这两部作品多少都会让我们看到那个仍带有青春的简单和直率、并时常感到轻松和快乐的贝多芬。作于1792-1797年间的日耳曼舞曲,汇集了十二首短小精悍的舞曲而成,灵感都直接来自于日耳曼乡间舞蹈的旋律和节奏。经过贝多芬的妙手处理,这些音乐很好地尊重了日耳曼乡俗音乐中的质朴和简单的愉悦,尽管抛除了文绉绉的知性气质,但依然令人感受到乡间生活和自然气息的高贵与单纯扑面而来。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也大致写于同一时期,并由贝多芬本人于1795年首演于维也纳。据说,这也是年仅二十四岁的贝多芬在维也纳最早的正式登台亮相,而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先于编号上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完成的第一部真正的钢琴协奏曲。当时的贝多芬刚刚跟海顿学习了一年的时光,也在音乐风格上对海顿及莫扎特有着显而易见的遵循,而无忧无虑的青春气息和兴高采烈也自然而然地贯穿整部作品。莫扎特(1756-1791)的第十九号钢琴协奏曲则是作于1784年的作品。这一年,二十八岁的莫扎特一口气写了第十四号到第十九号钢琴协奏曲。尽管相对自己短暂的生命来说,莫扎特已经多少算是进入了自己的创作晚期,但莫扎特音乐中充满生命气息的纯净和简单的快乐,却无时不刻地流淌和闪耀在这部迷人的作品之中。
下半场的两部作品都来自刚刚过去不久的二十世纪。布里顿(1913-1976)堪称是英国当代作曲艺术的巅峰人物,也是一位对二十世纪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而他的《简单交响曲》却是他在1934年从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毕业时的习作。当时,布里顿才刚刚二十一岁,作品中的不少素材甚至来自他九岁到十二岁童年时代的钢琴作品,而遵循传统四乐章式体例的这部作品看起来多少像是部微缩版的古典交响曲,而各乐章体裁的选择也透露出了了布里顿赋予这部作品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倾向。古典时代的庄重和简洁与孩童时代的纯真与稚趣,就这样奇妙地融合在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多岁年轻人的作品之中。虽然同为二十世纪作曲家,在布里顿出生时,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已经写下了骇世惊俗的《春之祭》。但在《春之祭》首演遭受失败后,斯特拉文斯基被迫尝试新的创作风格,甚至在1920年喊出了“回到巴赫”的新古典主义主张。由他作曲的芭蕾舞剧《普契涅拉》也正是在这一年首演,也由此清晰地反映了他在当时在音乐创作上的新古典主义主张。《普契涅拉》的故事取材于十八世纪意大利的一位喜剧人物,而斯特拉文斯基为其创作的音乐也大量借鉴了十八世纪早期的意大利音乐风格。尽管从喧嚣的二十世纪重返二百年前的确有种返璞归真的空灵,但这样的音乐风格让人听来颇有时空错乱的感觉,不仅难以相信这是二十世纪的作品,更难以想象这居然与叛逆的《春之祭》是同一个作者。
 
日耳曼舞曲贝多芬 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  贝多芬 曲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回旋曲(很快的快板)
钢琴:袁芳Fang Yuan

——中场休息——
 
简易交响曲,Op.4本杰明·布里顿 曲 
第一乐章:喧闹的布列舞曲
第二乐章:滑稽的拨奏
第三乐章:感伤的萨拉班德舞曲
第四乐章:玩笑似的终曲 
《普契涅拉》组曲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曲 
第一乐章:序曲
第二乐章:小夜曲
第三乐章:谐谑曲—小块板—小行板
第四乐章:塔兰泰拉舞曲
第五乐章:托卡塔曲
第六乐章:加沃特舞曲(两个变奏)
第七乐章:活泼地
第八乐章:小步舞曲—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