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张国勇再度回归乐团,携手德国大提琴新秀加布利尔·施瓦布,带来四部脍炙人口的德国和俄罗斯作品。
被美誉为古典之父的海顿(1732-1809)堪称交响曲式的奠基者,并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百余部交响曲。尽管他存世的协奏曲在数量上较交响曲少得多,但其高超的艺术品质和重要的历史影响均不容小觑。海顿有两部被考证为其真作的大提琴协奏曲,不仅都是音乐史上重量级的大提琴协奏曲文献,也都堪称当时在创作理念上划时代的作品。其中,作于1765-1767年间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他的早期作品。当时,在艾斯特哈齐家族的宫廷乐队担任乐长的海顿刚刚三十岁出头,而他的交响曲创作也刚刚进行到第六到第八部之间。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海顿通过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来展示他对巴洛克音乐传统的承继和突破:这部作品中既有着传统的里托奈落式咏唱,但也采用了颇具鲜明个人色彩的主题动机的运用。海顿在创作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时,已经是二十年后的1783年左右,不仅体现出了更多的成熟之美,也进一步体现了海顿对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突破。有趣的是,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在是否为海顿本人创作这个问题上都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第一协奏曲曾因手稿丢失而被埋没二百多年,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才被重新发现并重新上演,第二协奏曲也一直被认为是当时一位大提琴家的作品,也是等到海顿的手稿在近代重见天日后才被确认是海顿的作品。
受到无数乐迷喜爱的《如歌的行板》,改编自柴科夫斯基(1840-1893)作于1871年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1869年,柴科夫斯基曾前往乌克兰的妹妹家旅居,听到了小亚细亚风格的民谣,而受启发写出这段优美旋律。对于很多乐迷来说,这段旋律简直可以本看作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而托尔斯泰则认为这段旋律使他“接触到了忍受苦难人们的灵魂深处”。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的C小调室内交响乐,同样也是基于四重奏作品重新配器改编之作,即肖斯塔科维奇在1969年7月用三天时间完成的《第八号C小调弦乐四重奏》。苏联文化当局期待肖斯塔科维奇以这部作品来表现战争的苦难,但后人似乎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作者内心苦难的自画像。据作者的挚友列夫·莱贝丁斯基(Lev Lebedinsky)透露,苦闷的肖斯塔科维奇在当时曾有过自杀的年头,而这部作品则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墓志铭,这也难怪他在该作中借用了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的动机,而他自己不少前作的主题动机也频繁出现在作品中。据说,著名的鲍罗丁四重奏曾在肖斯塔科维奇家中为他当面演奏这部作品,并希望征求作曲家对他们演奏方式的意见,而内心百感交集的肖斯塔科维奇却在曲终之后,低头以双手掩面,陷入长时间抽泣。
 
 
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Hob.VIIb:1约瑟夫·海顿 曲 
第一乐章:中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甚快板
大提琴:加布利尔·施瓦布
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Hob.VIIb:2约瑟夫·海顿 曲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
大提琴:加布利尔·施瓦布

——中场休息——

如歌的行板(弦乐队)柴科夫斯基 曲
(改编自第一弦乐四重奏,Op. 11 第二乐章)
C小调室内交响乐,Op. 110a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曲
(鲁道夫·巴尔夏改编,改编自第八弦乐四重奏)
第一乐章:广板
第二乐章:甚快板
第三乐章:稍快板
第四乐章:广板
第五乐章: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