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回响》段炼 曲
“任何事物,尤其是艺术,在其诞生之初都本性的透漏着些青涩、粗糙、甚至幼稚。但或许正因如此,它较中后期成熟作品而言才会显得尤为天真、生猛与神气饱满,换而言之亦是元气淋漓”。
此为作者在观摩云冈石窟与敦煌北魏诸洞时的所思所叹。然而,偏偏这原始粗犷、元气淋漓的人文风情与艺术格调却随着北魏孝文帝之汉化改革而消失殆尽,以至鲜卑一族彻底融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管弦乐《北魏回响》其本身就是一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思辨之旅。作品中存在着一对音高、节奏、调式、和声与音响截然相反的主题。一个象征着原始、粗犷且元气淋漓的北魏鲜卑;另一个五声化的主题对应着极其松弛、写意、包容与渗透的中原汉族文化。这对相互矛盾的主题经初步呈示,随后各自展开了一系列“佐证”与“抗争”,并最终在作品的黄金分割点(116 小节)处达到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有个磅礴的尾声。音响材料来自于作品伊始处的半音下行动机,它一直在强化、在彻响。仿佛那个早已消逝的北魏鲜卑,化作信念与回声,穿越了时空,向我们述说它曾经的苍劲与辉煌。
 
《诗三则》缪薇薇 曲
《诗三则》是根据芬兰女诗人伊迪特索德格朗(Edith Sodergran)诗歌集中的三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创作的。索德格朗作为现代主义诗人,其诗歌内容是对自己的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写照。三首诗歌虽然各自独立,但都表达出了诗人对上帝的冥想, 她吟咏生命、充满了痛苦但又渴望自由。三个乐章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表达了诗歌中所传递的时而忧伤、时而欢乐的变幻不定的情绪。
第一首魔力,整个音乐充满了对比,从弦乐低音的震音与高音虚弱的泛音,梦幻色彩的颤音琴,马林巴,钢片琴与撕裂的铜管音色的对比,到流动的音型与敲击性的打击乐的对比,表现内心的呐喊挣扎以及充满欲望的魔鬼的诱惑。
第二首森林的忧郁是通过预制钢琴,弦乐的微分音,木管的滑音,营造出扭曲的音响色彩,用来表现生病的神,苍白的花朵,害羞的小鸟。
第三首则是以铜管为主奏音色,关注于和声色彩的变化。 小号开始吹奏出的动机为全曲的核心材料,整个乐曲以该动机为基础不断展开, 直至最后在不同声部中交替叠置出现。
  
《星空下的原野》盛萌 曲
作品灵感来源于梵高的传世名画—《星月夜》。
星空,代表着极致的绚烂、色彩斑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梦幻。
原野,代表着宽广、辽阔,海纳百川包容着世间万物。
二者也暗示了我内心的两面,相互撕扯、碰撞以至达到理想中的平衡。
作品意图展示作者脑海中全新的音响世界,壮丽、宏伟。与此同时,更加体现出作者心中无限向往浪漫、唯美的精神境界。
交响音画《星空下的原野》融合了西方油画般的浓墨重彩,同时又表现出东方水墨画中特有的潇洒写意。整首作品由无调性至泛调性,最后回到调性的呈示。

《飞寒》李博 曲    
东北地区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那里常常是积雪覆盖,寒风凛冽的景象,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我更是有亲身的体会。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极端天气并没有阻碍东北人民朴实的性格和对于生活的热情 ——天气是冷的,可人心是暖的。
这首作品是要赞颂人类抗争自然困难的勇气,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飞寒》代表着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希望它是一股暖风, 吹走人们心中的冷漠,抚平心中的沟壑,以一种乐观,勇敢的态度 走向每一个人生的春天。
 
《纵目青铜》张志亮 曲
四川三星堆文明在考古学上素有“世界第九奇迹”之称,铜纵目面具在众多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中,造型最为奇特。作者在第一次见到该面具时就被其夸张的造型深深吸引。青铜纵目等面具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未解之谜,古蜀王国可能在迁徙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音乐随之而行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青铜纵目面具的奇特造型究竟是由于“传播”所致,还是“趋同”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作者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去追溯古蜀王国那些神秘的印记,以及由不同文化交织的魅力与影响。
 
《暗月·晚风》蔺锡鹏 曲
交响音画《暗月·晚风》一如既往地使用我喜欢的点描风格,在保持旋律完整的同时,在背景上加以多变的处理,时而浓厚,时而清淡,时而昏暗,时而明亮。
全曲没有明显的高潮和低点,有时也没有完整的旋律,它好像一种效果,就像不同的光与色映照在颤动着的水面上。
在技术上,作品贯穿着两个主要动机,开始由它们各自独立发展,并映衬在不同的和声背景下,之后将其变化、进行展开并融合起来,相互交织着构成全曲。
作品生动的描绘了一幅月儿在云从中缓缓穿行的,若隐若现的画面。全曲演奏时间约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