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友谊与合作,是国家大剧院在不懈求索卓越艺术境界之路上的挚友。继我们在2015年的合作之后,梅塔重返国家大剧院,与我们共同带来这场重量级的音乐会。
对本场音乐会将要聚焦的三位作曲家来说,“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或许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他们也都由此成为十九世纪末兴起自俄罗斯与大斯拉夫地区的民族乐派洪流(Musical Nationalism)的重要代表。
1850年代,五位作曲家为弘扬俄国民族音乐传统而结成松散社团,并作为“强力五人集团”(The Mighty Five)而在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穆索尔斯基(1839-1881)可能是这五人中专业技术训练最不正规的一位,但是他针对俄语抑扬顿挫的腔调而在声乐写作中做出了独特创新,使他成为五人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也使他的声乐写作成就脱颖而出,并对二十世纪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所有作品中,《鲍里斯·古德诺夫》与《霍凡希那》堪称是集其歌剧与声乐创作成就之大成的两部作品。本场音乐会将以《霍凡希那》序曲开篇,这部讲述十七世纪末名叫霍万斯基的军队统领叛乱事件的歌剧,也多少反映了作曲家常以音乐倾诉政治抱负和折射社会现实的创作喜好。穆索尔斯基尚未完成这部作品即已离世,他的友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为五人团的另一位成员,帮他最终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同为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来自挪威的格里格(1843-1907)堪称最早进入欧洲乐坛主流圈子的斯堪的纳维亚作曲家,他尤其以擅长在作品中融入具有浓郁北欧风情的优美旋律而著称。作为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迄今最重要的浪漫主义钢琴协奏作品之一。1868年,二十五岁的格里格刚刚新婚不久,带妻儿前往哥本哈根旅居并创作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似锦的青春年华、甜蜜的家庭生活和清澈的北欧风光显然给了格里格无限灵感,也让这部作品如同一幅充满青春活力的情感彩绘,而极富挪威特点的旋律与节奏也赋予了作品十足的北欧味道。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与前述两位作曲家基本生活于同一时代,他不仅在形式上对民族音乐元素与古典音乐传统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完美融合,而且在以动人的旋律与节奏表现复杂的内心情感方面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在很大程度上,柴科夫斯基多少标志了民族乐派开始进入艺术上和影响上的巅峰时代。作于1893年第六交响曲是作者最后的作品,柴科夫斯基在该作首演九天之后即与世长辞。根据弟弟的建议,作者允许出版商在乐谱上加注了“悲怆”的标题,但改词在俄语中的原意似乎更强调“强烈的热情”,而并非人们基于其法语名称“Pathétique”所更多联想到的悲怆之含义。但无论如何,柴科夫斯基的确把自己积蓄了终生而不得向他人倾诉的苦闷、挣扎及其对光明的渴望毫无保留地投入了这部作品,而他自己也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相信这将会是我最好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的人生故事充满了无数谜语,而是我们解读这些人生谜语最佳的途径终究只能是他这些不朽的乐作了。正如他所言“音乐并非幻觉,而是一种启示。音乐巨大的力量来自于它总能向我们揭示我们在他处无法发现的美。”
 
霍凡希那: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穆捷斯特·穆索尔斯基 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Op.16 爱德华·格里格 曲
第一乐章:很有节制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很有节制且果断有力的快板
钢琴:王雅伦

——中场休息——

B小调第六交响曲,Op.74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曲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柔版-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