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重要音乐派别,法国音乐随时代流转而变迁诸多,但一直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今晚,我们以四部作品管窥法国音乐的前世今生及广泛影响。
对欧洲音乐而言,柏辽兹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篇者。生于1803年的柏辽兹是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作品不再有严谨的曲式和规范的乐章,而是专注于极端、荒诞和超现实心灵体验的恣意挥洒。不过,他的成就却无与伦比:他是标题音乐的始作俑者,开启宏大编制的作曲模式,把配器发展成专门艺术,并把色彩提升为交响乐的重要成分。由此,他堪称浪漫主义在贝多芬外的另一重要源头,也是瓦格纳、李斯特、马勒及理查的直接先师。首演于1839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别出心裁地称做“戏剧交响曲”,反映了他的重要理念:交响乐应高于并能包容文学、戏剧及歌剧。瓦格纳对音乐的宏大期待,很大程度便是受他启发,但他把恢弘的音乐带回了歌剧,并赋予了歌剧更加壮阔的叙事能力。
柏辽兹1869年逝世时,如日中天的瓦格纳已是现象式的人物,似乎成了欧洲音乐未来方向的代言者。1870年,法国兵败普法战争,音乐界也随之对此挫败做出反馈:圣桑派反对盲目崇拜日耳曼,要坚守法兰西浪漫主义传统;法朗克派则主张学习瓦格纳和李斯特,要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这次持久的论战对法国乐坛影响深远。
德彪西和拉威尔是这次论战后才兴起的两位重要法国大师,早期的德彪西深受法朗克影响,也非常崇拜瓦格纳,后来则博采众长并开创印象乐派。早期的拉威尔也深受李斯特影响,先是被看作与德彪西同属印象乐派,后来又走向新古典主义风格。拉威尔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印象乐派,但其开放精神似乎与德彪西并无二异:他从巴洛克、古典主义甚至爵士乐中博采众长,并非常热衷实验和探索新的音乐写作方式。作为他最著名和最后的乐队作品,首演于1928年的《波莱罗》却既不属于印象主义作品,也无法贴上新古典主义的标签。用拉威尔自己的话说,这不过是“一个基于非常特殊的有限的乐思发展方向的实验”,而这部作品在上演后的巨大成功,反而让他本人感到吃惊和不解。
普朗克与德彪西不同,他坦言自己深受圣桑影响,并以此回击别人对他忽略曲式的批评。普朗克开始艺术生涯时,德彪西已接近人生谢幕,而拉威尔也已步入中后期。1920年,普朗克被归入所谓六人团,倡导讲求曲式的新古典主义,并举旗反对19世纪末浮夸的浪漫主义和20世纪初朦胧的印象主义。他在1934年写《管风琴、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时,还专程研习了巴赫的作品,也便显出新巴洛克风格。不过,他的新古典主义追求,倒与拉威尔不谋而合。受他们的推动,简洁明丽的新古典主义俨然是这段时期的主流。
普朗克写下此作后两年,28岁的梅西安成立青年法兰西小组,喊出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口号,而被他称作“最具决定性影响”的作品,则是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80年代,当中国的陈其钢成为梅西安的学生,他的中国意境既给法国音乐带去了些许新的涟漪,也以中法融合的风格为成为中国新的风景线。今晚,我们便选择了陈其钢写于1988年的《源》为整场音乐会开篇:作为他在法国学习的第一部作品,无论是它的作品名称,还是它的音乐风格,多少都让我们产生一种联想:这似乎像百年法国音乐与中国文化意境在当代的初接触,也或许会成为两者共同而别样的一次焕然新生。或许,对生生不息的人类而言,文化思潮跨越时空的流动与交融,永远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新的开端。
 
  陈其钢 曲
G小调管风琴、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FP.93弗朗西斯·普朗克 曲 
行板
欢乐的快板
中速的行板 
快板(非常激动地) 
非常平静地(慢板) 
快板
广板
管风琴:伊维塔·阿普卡纳

——中场休息——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场景埃克托·柏辽兹 曲 
波莱罗莫里斯·拉威尔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