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俄罗斯作品将是今夜的焦点:1907年,拉赫玛尼诺夫看了画家柏克林的《死之岛》,受此黑白稿象征主义画作启发,他两年后完成了交响诗《死之岛》。作品简洁的结构如充满魔力的漩涡,让听者随着驶向死之岛的孤舟,既不可逆转地陷入黑暗与未知的世界,又不断回首美好往事并逐渐化解了冗长的恐惧。《死之岛》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同写于二十世纪初,如果前者是俄罗斯晚期浪漫主义杰作,后者则是现代主义开端的重要预示。这部舞剧基于古老俄罗斯神话,讲述了伊凡王子在火鸟协助下击败魔王并赢得爱情的故事。首演的好评让斯特拉文斯基跻身巴黎艺术名流,成为与毕加索、艾略特、德彪西和拉威尔并驾齐驱的时代先锋



  另两部来自民族乐派大师的作品有同样迷人的故事色彩,并在风格上与前两部作品有强烈的呼应和对照:柴科夫斯基的《哈姆雷特幻想序曲》首演于1888年,是他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风雨》之后的又一部莎翁戏剧音乐。当时,李斯特等曾以不同形式写过哈姆雷特,但老柴笔下的巨大张力和强烈冲突,有力地塑造了哈姆雷特的音乐形象:神经质、怀疑一切、并为复仇而生。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构思于1867年,因受强力集团首领巴拉列夫斯基反对而迟迟没有发表。后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作者去世后,于1886年对它进行了修订并首演。作品的乐思也来自俄罗斯神话,描写了“六月二十四日圣约翰节前夜,妖魔鬼怪聚集于基辅附近荒山,一起庆祝嬉闹并欢宴狂舞的情景”。
  指挥家李飚青年时代曾在俄罗斯学习多年,对俄罗斯作品有非同寻常的研习和见解。他也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打击乐独奏家之一,并作为老朋友而与乐团有着不同形式的常年合作。


  影像导演卢卡斯·凡·沃克姆2010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推出的“交响影院”堪称多媒体时代的古典乐创举。借助全新拍摄编排的影像,令人神往的音乐瞬间变成摄人心魄的鲜活故事。与传统电影音乐会不同,沃克姆将以独奏家身份主导影像演奏,而影像将在他的调度下按指挥意图去配合音乐的进展。
  大师级的古典音乐作品向观众讲述一个个故事,而实时同步的影片与交响乐团现场演奏相结合,使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来自“交响电影院”制作公司的荷兰电影导演卢卡斯·范·韦科姆根据指挥家和整个乐团对乐曲的理解,在定制软件的帮助下,配合着音乐的拍子和强弱,以“图像独奏家”的身份在视觉层面展开表演。与现代“现场音乐会电影”的模式不同,在“交响电影院”音乐会中,电影是对音乐的回应。指挥家和乐团可以自由发挥、完全不受限制地演奏,并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解读乐曲,这种方式反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乐曲想要讲述的故事。电影音乐会于2010年进行首演,2015年,第一部长篇制作(斯特拉温斯基的《火鸟》)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五场演出全部售罄。

幻想序曲《哈姆雷特》,Op.67                   柴科夫斯基 曲
交响电影《死之岛》,作品29号                  拉赫玛尼诺夫 曲

——中场休息——

荒山之夜                            穆索尔斯基 曲
交响电影《火鸟》组曲(1945版)                 斯特拉文斯基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