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专题

“青年作曲家计划”是中国管弦乐音乐创作的基础工程。它的宗旨绝不仅仅是出一两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遴选和演奏的过程中给年轻人创造聆听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个工程,让年轻作曲家建立经验,引发思考,磨炼意志,开拓未来。
                                                           ——陈其钢 (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评委)

为了支持和鼓励中国青年作曲家以脚踏实地的精神投身创作,展示才华,实现抱负;为了与中国青年作曲家共同携手,探索中国音乐创作美学的发展,提升中国当代新创作品影响力,繁荣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事业,国家大剧院于2011年起设立“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面向国内外华人青年作曲家征集和遴选管弦乐作品,为部分优秀作品组织音乐会演奏,并向优胜作者进行作品委托创作。本计划作为中国创作音乐的大事,获得了国际主流音乐界的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参予到计划中来的国外机构和乐团有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德国莱比锡广播乐团和英国威尔士音乐节等。

评委名单:
  陈其钢:著名作曲家、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评委
  许舒亚: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郭文景: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陈佐湟: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
  谭利华:著名指挥家、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团长
  
Joel Bons:荷兰阿姆斯特丹新音乐团艺术总监
  Kristjan Jarvi:德国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艺术总监
  John Metcalf:英国威尔士德拉摩根音乐节艺术总监
  Paul Meyer:法国著名指挥家、单簧管演奏家
  Philippe Schoeller:法国著名作曲家、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指定评委

点击进入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专题

“青年作曲家计划”是中国管弦乐音乐创作的基础工程。它的宗旨绝不仅仅是出一两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遴选和演奏的过程中给年轻人创造聆听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个工程,让年轻作曲家建立经验,引发思考,磨炼意志,开拓未来。
                                                           ——陈其钢 (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评委)

为了支持和鼓励中国青年作曲家以脚踏实地的精神投身创作,展示才华,实现抱负;为了与中国青年作曲家共同携手,探索中国音乐创作美学的发展,提升中国当代新创作品影响力,繁荣当代中国的音乐创作事业,国家大剧院于2011年起设立“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面向国内外华人青年作曲家征集和遴选管弦乐作品,为部分优秀作品组织音乐会演奏,并向优胜作者进行作品委托创作。本计划作为中国创作音乐的大事,获得了国际主流音乐界的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参予到计划中来的国外机构和乐团有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德国莱比锡广播乐团和英国威尔士音乐节等。

评委名单:
  陈其钢:著名作曲家、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评委
  许舒亚: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郭文景: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陈佐湟: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
  谭利华:著名指挥家、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团长
  
Joel Bons:荷兰阿姆斯特丹新音乐团艺术总监
  Kristjan Jarvi:德国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艺术总监
  John Metcalf:英国威尔士德拉摩根音乐节艺术总监
  Paul Meyer:法国著名指挥家、单簧管演奏家
  Philippe Schoeller:法国著名作曲家、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指定评委

天边一朵云          肖瀛 曲
  十面             李博 曲 
  澧水之际Ⅱ          刘健 曲                              
  中国制造           周娟 曲             
  惊蛰             蔡东真 曲
  碧塔海之晨          叶彦辰 曲  

作曲家作品阐述:
   《天边一朵云》
    天边,天边,一条线,不来也不去……
    谁愿追逐你,一缕黄昏,一夕日照……
    我们都曾希冀过一段精彩而与众不同的人生,青春的痕迹甚至总是念念不忘。把天边的一朵云寓意成一段永不停歇的追逐,在这条路上,包罗万象的世界,绚烂万千的体验,不正像我们抬起头看到的那一朵云一样神秘且美好吗?
    全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以各自的独立音乐语言为基准创作,从无调性到泛调性,再从无调性进入主调性。声乐的发音也包含了英语,法语和普通话,但是声乐被运用成器乐的表现方式并不独立于乐队,而是混合在管弦乐的和声色彩中。乐曲中时而大量的不和谐和声覆盖着听觉,时而单一旋律化的委婉音响从神秘的和弦中绽露出来,这样的混搭的色彩效果与题目紧紧相扣,如一位旅者在寻找自我的旅程中,坚定着一个信念——在路上。

《十面》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这首古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时的情景,气势磅礴、生动形象,笔者初学作曲时即被它所吸引。而今再次回顾这首古曲,由它展现的人文情怀则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两军相争,“十面埋伏”本是一种阵法——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而后者则只能困兽犹斗,突出重围。这似乎更像是一幕人生的演绎:每当压力负重,面临困难时就如同身陷十面埋伏。唯有坚持信念,奋力拼搏才能突破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难题。
    《十面》由一段气势恢宏的音乐开始,并在第18小节处用钢琴演绎了《十面埋伏》经典的开场主题,意在借其激烈的气氛和熟悉的曲调引出下文个性的发挥。经过了一段充满力量和冲突的音乐后,乐曲在E段进入一种神秘、寂静的气氛,短小的乐句在不同声部若隐若现的交替着,如同一人独立困境中不断的彷徨与寻找。
    《十面》由《十面埋伏》获得灵感,借题发挥。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身临战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突破埋伏,勇闯天涯的精神和毅力在这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并不可缺。创作此曲也是笔者在激励自己,在每一个难题来临时,在这个纷繁的时代里,闯出一片天地。

《澧水之际II》
    借水天“之际”,喻中西化合之边缘;
  试捏澧水号子之声,造穿天地、透人心之响。
  这是西洋管弦乐队《澧水之际II》的第一乐章。该作品取材于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之际”一语双关,既指乐曲灵感起于湖南澧江水天相交之际,也指作曲者努力糅合不同创作技法与思维,在中、西、古、今交汇的边缘之上进行创新。

《中国制造》
  人,总有蓦然回首的刹那;
    那一刹那,心情是复杂的。
  2007年8月,暴雨后,我带着装满我的回忆和梦想的三只箱子,深夜到了美国的堪城,继续追逐我的梦。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冲击得我无所适从,创作常常不知从哪里落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同许多我的前辈们——拉威尔、武满彻、肖斯塔科维奇……一样,疯狂地爱上了从泥土而生、在挣扎中成熟的爵士乐。对我来说,爵士乐就像我那时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学习操用的第二语言——英语一样新鲜有趣。无论是英语还是爵士乐,每一个在美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的词汇和发音,对我而言,都是微妙而欣喜的新语汇、新天地。
  同在那段时间里,每天清晨,总会有一只叫声奇特的鸟,在我窗外的林间,远远近近的鸣。我想起,在我到达坎城的第一个拂晓,就是这个声音,一直伴随我。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做哀鸠——一种北美特有的鸟。其实,直到我离开坎城,也没有见到那种鸟。只是耳闻那种素未谋面的、孤独而充满希望的呼唤,现在想来,是我当时的心情写照。
  于是,我提笔缓慢地完成了《中国制造》。回头看来,这作品表达了我内心中很强的张力感受和层层叠叠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我如何看待作曲这件事情的一个思维过程:哀鸠独特的叫声,一长两短,作为动机,由迷离的清晨梦境开始,懵懂的、呼唤的远远近近,逐渐明朗,演变成辉煌的、别有东方色彩的爵士风格的糅合。同时,作品也仿佛是我的日记,记录我从孤独、迷惑,到乐观的过渡。
    蓦然回首,心中充满了颤巍巍的喜悦和经历后的感动——原来,从我登上那片大陆的那一个清晨,哀鸠开始叫的时刻起,一切就已经开始悄悄地变化了。

《惊蛰》为管弦乐队与笛子而作
  
万物复苏,虫子们惊醒了,大自然欢动起来,迎接着春天的到来。“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作品主要描写大自然迎接春天的景象,以大自然为载体,所有物种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通过管弦乐队与民乐器的相互对话,作品体现出曲作者对生命的美好追求,更希望借此唤起人们更加爱惜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碧塔海之晨》
  碧塔海——云南海拔最高的高原湖泊,位于云南省西北香格里拉,居住着各种珍稀鸟类,四季景色静谧怡人。作品则是描写了作者流连于此地的感受。《碧塔海之晨》由两个不间断的乐章组成:1.晨霭 2.风雨狂舞。整部作品的风景描绘形象生动,自然气息浓郁,至始至终充满了青涩而神秘的幻想色彩。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简单纯粹的追寻新式音乐技法,而更加注重音乐修辞,致力于通过各种简洁朴实但富有张力的音乐素材描绘隐藏于唯美风景中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而这种比表现主义少了恐惧,比印象主义多了一丝宣泄与信仰,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喧嚣中的人们带来了震撼心灵的共鸣,体验喧闹中最珍贵的淳朴与自然的同时引人反思:生活中最美丽最令人渴望的其实仅仅是清新的自然和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