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剧作家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导演、诗人,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他一生共写过二十六个剧本和许多诗篇。在世界范围内,易卜生作品的上演频率仅次于莎士比亚,他也常常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影响和启迪了乔治•萧伯纳、奥斯卡•王尔德、詹姆斯•乔伊斯、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米洛斯拉夫•克尔莱扎等众多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 易卜生早期的剧作大多采用挪威古代英雄传奇、歌谣和历史改编创作,属于富于民族色彩的浪漫主义戏剧。他根据挪威古代英雄传说、中世纪的民间故事创作,改编了多部剧本,如《凯替莱恩》、《英格夫人》、《奥拉夫•利列克朗》、《觊觎王位的人》等,作品借歌颂古代英雄宣传民族团结,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以此倡导挪威的民族戏剧。之后的《布朗德》、《培尔•金特》则慢慢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巴黎公社革命引起欧洲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的认识有所加深。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前现实生活方面来,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从多方面剖析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的锋芒直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触及到法律、宗教、道德乃至国家、政党、体制等各个领域,被称之为“社会问题剧”。重要作品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其中《玩偶之家》成为上世纪20年代上世界上演最多的戏剧,极大的推动了欧洲女权运动的发展。易卜生晚期的创作不似早期那样热情、犀利,而是显得冷峻、深邃,转向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层面,带有悲观情绪和象征主义色彩,如《野鸭》、《建筑大师》等。

易卜生的许多剧作与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家庭、道德观针锋相对,他用毫不留情的眼光看待现实,颠覆了模板式的道德评判,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甚至向当时的信仰挑战,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虚伪表象下的真实情况,引起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非难和指责。易卜生也因此被誉为“现实主义戏剧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