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文旅成华 艺术有约 李云迪大师面对面

李云迪

精彩讲座摘录
肖邦是一位有爱国情怀的民族音乐家。毫无疑问,他的钢琴作品在音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在对钢琴性能的了解、钢琴技巧的探索和展示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是器乐化非常全面的一位作曲家。钢琴本来是一件打击乐器,肖邦把它的音韵进行了巨大的发挥,让它展示出的音乐更加美化和全面,呈现为优美的旋律和多层次的结构。以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这两部作品非常能代表肖邦那种单纯的风格,比较歌剧化并且具有歌唱性。乐队伴奏部分的处理,凸显出肖邦的简单和单一性配色的倾向,作为伴奏的角色来烘托作为主奏的钢琴部分。
我对于肖邦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十年前,我的理解更多在于技术和大众表面的感受,也就是更加直观的方面。现在除了音响、效果,我关注的更多是对音乐性的处理。每一位演奏家都是在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和作曲家的关联,发掘音乐背后每一个音符的意义。


除了钢琴演奏,我也担任指挥。担任指挥并不是想要改换身份,很多钢琴家在演奏的时候经常自己指挥,这样更容易和乐队沟通,以指挥或统筹的角色来统领乐队,使作品的表现更加适合自己的演绎风格。比如之前和华沙爱乐乐团合作,他们对于演奏作品非常了解,有自己的演奏风格,而我对作品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对速度、自由节奏的处理,这就需要和乐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相当于担任指挥这个角色。我觉得指挥主要承担的工作就是这样。在舞台上最后一刻的展现中,所能做的顶多是调动情绪和对于全员节奏的协调控制,其他部分是不能在舞台上展现的。指挥更多的工作是在彩排时完成的,舞台上的完美要靠彩排时的协调和练习。钢琴家的角色很利于了解指挥。例如一部交响乐作品,指挥家首先要通过一门乐器对它进行了解和分析,必须对每一个声部都很熟悉才能进行指挥,钢琴是最快的途径,因为能够把所有的乐谱都弹下来,可以很快了解整部作品。


感悟人生
 奶奶说我小时候喜欢一直趴在收音机前听各种各样的歌曲,只要是音乐就特别喜欢。最开始我是在少年宫学手风琴,学了两年左右,也拿了一些奖,老师觉得我挺有音乐方面的天分,只学手风琴有点浪费,所以转成学钢琴。我学钢琴的时候年纪算比较大的,通常小孩子学琴是四五岁,我当时已经七岁了,不过进步很快。小学的时候时间有限,我和大部分小孩子一样,平时白天需要在学校里学习文化课,晚上回来做完家庭作业,业余的时间才能练琴。一般从晚上六点半或者七点练到十点,周末的话时间更长一些,差不多要练习一整天,休息的时间全部用上才够。其实学琴和学习没有什么特别矛盾的地方,只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休息和玩耍的时间更少。


上世纪80年代,音乐资源的获取方式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小朋友的父母可以在网上找到音乐的素材和资料,获取资源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我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来听和学习各种音乐,只能用磁带和CD机,相当麻烦。在四川音乐学院念书的时候,我每周或者每个月都去音像店,看看有什么新的唱片出来。我很怀念那个时候,拥有几张自己喜欢的唱片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感觉。
后来,我开始参加一些比赛,那个时候年纪小,也没有想太多。比赛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我没有开始职业演出生涯和举办音乐会之前,最多是在班上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儿进行小范围的表演,后来在学校有舞台演奏的机会,再后来是通过比赛这个途径锻炼自己的舞台经验,体会在舞台上演奏的感受。比赛的首要目的并不是拿奖和拿名次,而是能够把平时所练习的、所感受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最重要,当然后来也取得了好成绩,挺开心的。


现在的生活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作为一个钢琴家,去弹奏属于这个时代的大家的感受与我自己身处其中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每次涉猎不同的领域和尝试不同的事情都是对我人生和生活体验的丰富,这样即使是面对音乐中比较单一的部分,比如说枯燥却必不可少的练习,也能够更好地面对,产生更多的共鸣。
总的来说,我的生活就是我音乐的百科全书,怎样去体验生活就会在音乐当中怎样去展现,我很享受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美食对于人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品鉴它们的色彩、味道,诸如此类对生活中每一个部分的体验会让我在演奏每一个作品时,把感受到的所有的画面、所有的色彩注入到作品的演绎中,从而让我产生更多的灵感,维持不断产生新鲜血液的状态。古典音乐唯一的缺点就是音符、作品是不会变的,但是演奏家对其感受的方式会变化,从而在演绎上也会有变化。
 
现场观众互动
Q:小朋友练习钢琴常常会觉得过于枯燥,能否给出一些建议和鼓励?
A:弹琴如果想要达到非常平衡和准确的程度,必须要通过反复和枯燥的练习,这是每一位钢琴演奏家都要经历的。人不是机器,既然是人,就有不可抗拒和不可协调的一种状态,我们一生都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我能够把对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音乐道路中,在演奏事业、未来的音乐计划方面形成自身的一个状态。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位音乐家对生活不同的感受造就了他们各自的风格和个性,所以对于“枯燥”这个问题的克服,应当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在演奏时融入个人的感受,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可以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