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柏辽兹的浪漫音缘 ——纪念柏辽兹逝世150周年
展览时间:2019/03/15-2019/06/15
展览地点:艺术资料中心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如果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的成名作《幻想交响曲》为19世纪的西方古典音乐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那么这部交响曲也同样成就了作曲家本人。这位音乐界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评论家,一生游走于文学与戏剧之间,将一部又一部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变成了流动的音符,潺潺流过了几个世纪。他就像是一个敏感的孩子,用音乐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灵感的游戏,将所有情感的主观体验和个人幻想“真实”地描述给听众。他总是试图用新鲜的手法和大胆的探索去追寻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找到适合“心智和听觉的新的需要”。要知道,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是思想撞击最猛烈的时代,每位艺术家都企图将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与其他姊妹艺术结合起来,而巴黎又恰好为这些艺术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柏辽兹就恰好诞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主要生平
赫克托·柏辽兹1803年出生在接近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圣安德尔海岸的一个小镇。柏辽兹的父亲约瑟夫是一位同情法国大革命、具有激进思想的医生,同时也很有成就,曾出版过一本研究慢性病的专著。少年柏辽兹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庶的家庭,无忧无虑。生性喜爱音乐的他,在父亲的鼓励下,学习了打鼓、吹笛。但他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去做一名医生;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母亲更认为音乐是魔鬼才会从事的职业。然而这些阻力并没有削弱他热爱音乐的动力。柏辽兹反而在自己的不断摸索中,越来越显露出不凡的音乐才能。他在卡特尔的《和声学》教程中终于学到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他十二岁便开始创作音乐,可以写一些简单的乐曲,并在其中加入他对于文学的畅想。

柏辽兹故居

弃医从乐 
1821年,18岁的柏辽兹在格伦诺布尔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遵照父母的意愿前往巴黎就读医学院。在巴黎,大量上演的音乐会和歌剧时刻牵引着他的目光,由此燃起的对于音乐强烈的创作热情,使他于1823年创作出大型作品《庄严弥撒》,这也是音乐史学界公认的柏辽兹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该曲于1825年和1827年在巴黎上演。
1824年,修完医学院课程的柏辽兹顺利获得学位。但此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父母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从医,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斗争,柏辽兹最终取得了胜利,代价是今后将不会得到任何来自于父母的帮助。就这样,医生柏辽兹变为作曲家柏辽兹,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青年柏辽兹

 音乐学院的专业学习对于一个有着自由思想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他对于老教授们的学院派教学方式感到厌烦,与包括院长在内的老学究们经常意见相左,关系僵化。因为要从事音乐,失去了父母的资助,生活变得穷困潦倒,只能靠借钱、教课、担任乐手和合唱歌手来勉强糊口。在巴黎音乐学院,他跟随勒舒尔和雷哈教授学习作曲,在创作完成《庄严弥撒》后,又向着法国作曲大奖“罗马大奖”发起挑战,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以康塔塔获奖。

幻想交响曲
1827年9月的一天,一个来自英国的剧团在巴黎奥迪翁剧院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柏辽兹观看他们演出的《哈姆雷特》后,与莎士比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后来的许多舞台和管弦乐作品,都是从这位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文豪的诗句中寻找灵感和创作激情的。他同时也对剧中女主角一见钟情,疯狂爱上了这位叫做哈丽特·史密逊的爱尔兰籍女演员。柏辽兹创作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从史密逊身上得到灵感,并专门以她的形象作为主题创作了《幻想交响曲》。

哈丽特·史密逊 饰 奥菲莉亚

《幻想交响曲》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标题音乐的诞生。该曲还首次使用了“固定乐思”的概念。这是一种类似变奏的创作手法,但又不同于古典时期的变奏曲,固定乐思每次出现,都代表着主人公的出场。在这部交响曲中,固定乐思代表着作曲家所爱的人,它以不同的形态贯穿于整部作品当中,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不同情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与情绪上的变化。
几年后,柏辽兹与哈丽特·史密逊不顾父母反对而结合了。好景不长,在婚姻持续到第九年的时候就分居了。

幻想交响曲中的固定乐思

好友帕格尼尼 
1834年,柏辽兹与当时的天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同年1月,柏辽兹受托,为帕格尼尼极其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创作一部协奏曲,后来却因为自己太过于丰富的情感抒发,而脱离了委托人的主要诉求,硬是将乐曲创作为一部同样具有“固定乐思”的交响曲。帕格尼尼极为失望,取消了委约,但却信守诺言,全额支付了违约金。
当柏辽兹的第一部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首演惨遭失败,在巴黎音乐学院求职惨遭拒绝,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时,是帕格尼尼及时伸出援手,赠送两万法郎给他,并写信鼓励他,将他看作是贝多芬的继任者,让他重拾创作的勇气。1839年,柏辽兹开始重新构思他青年时代的想法,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带有独唱及合唱的戏剧交响曲,并亲自指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为了表达对帕格尼尼的感激之情,柏辽兹特意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他。只可惜,后者还没来得及欣赏到这部优秀的作品,便英年早逝了。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国外巡演
1842年,柏辽兹以指挥家的身份,开始进行国外巡演。他首先来到德国,在柏林、法兰克福、曼海姆、魏玛、莱比锡、汉堡、斯图加特等大城市指挥当地乐团来演出自己的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德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并与门德尔松相识,得到这位作曲家的极高赞誉。
1845年,他又去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捷克的布拉格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在这几个城市开始第二次的国外巡演。在布达佩斯,他将当地民间流行的《拉科奇进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匈牙利进行曲》的名称演出,受到观众们的狂热追捧。他还重读歌德的《浮士德》,并决定以此写一部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的作品。一年后,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劫罚》诞生了。
柏辽兹自费组织了两次演出,均以失败告终,因而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这次的事件,直接导致他踏上了再次出国巡演的征程,这次的目的地俄罗斯。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演出使他名利双收,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鲁宾斯坦等同僚都对他表达了热情支持。 
   
歌剧《特洛伊人》 
1852年,李斯特出力举办“柏辽兹音乐周”。随后,柏辽兹前往德国旅行演出,在每个城市都获得极高的赞誉。在此期间,他将之前匿名发表的《埃及逃亡录》改写为宗教清唱剧《基督的童年》,于1854年12月10日在巴黎首演,收获了阔别已久的热烈掌声。1855年,此剧在魏玛演出,同样大获成功。同时,李斯特的女友维根斯坦公主建议柏辽兹以维吉尔的叙事诗为根据,写作一部歌剧。受此激励,柏辽兹用两年的时间,潜心创作,以特洛伊战争的主题,写出了五幕大型叙事歌剧《特洛伊人》。这部充满英雄气概的辉煌巨作,延续了他年轻时代极为欣赏的格鲁克的歌剧传统,堪称浪漫主义的完美杰作。创作期间,柏辽兹经历了脑部疾病,最终于1858年4月完成全剧。为了能够在巴黎上演,他将整部歌剧分为两个部分:《特洛伊的陷落》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只可惜,在他生前,只有第二部分得以上演。整部剧在他去世二十年后的1890年才在卡尔斯鲁厄得以上演,而在巴黎的首演,则是在1921年。

《特洛伊人》公演海报

孤独的晚年 
柏辽兹的晚年生活是孤独的,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862年去世,精神上的空虚加上神经疼痛的折磨,使他充满了悲伤。此时,德国巴登-巴登邀请他写一部喜歌剧。没想到,这次的委约,竟然等来了柏辽兹创作速度最快、最轻松愉悦的一部作品《比阿特丽斯与本尼迪克特》,为他的创作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867年,他最爱的儿子路易在航海途中不幸感染黄热病去世,导致柏辽兹的精神世界完全崩塌,健康状况极具恶化。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着进行旅行演出,前往奥地利、德国、俄罗斯。1868年,回到巴黎的柏辽兹病倒在床,于1869年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65岁,遗体与他的妻儿们葬在蒙马特公墓。


法国画家亨利·方丹-拉图尔 纪念柏辽兹所作油画

作品赏析

交响曲《幻想交响曲》

△点击收看

这部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交响曲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体现的是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的理想结合。柏辽兹想用一种“综合艺术”的音乐形态,抒发自己从其他艺术中所获得的对人世的理解和情感。这首交响曲最重要的特点是有一个代表所爱之人的“固定乐思”(Idee fixe),它以不同的形态贯穿于每一个乐章之中,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不同情境之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与情绪变化。柏辽兹在乐曲中大胆使用和挖掘乐器本身的属性,给予了管弦乐声部异乎寻常的音域及组合,在其中我们甚至能听到新奇乐器的存在。

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这部交响曲是柏辽兹在意大利游学期间构思和创作的,同样使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法。柏辽兹的未婚妻默克,二人的情感纠葛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

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完整名称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作曲,由合唱、独唱以及以合唱叙述之序曲构成的戏剧性交响曲”。柏辽兹为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倾注了巨大的激情,他用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格斗的骚乱、奔跑的人群、送葬的行列,以及轻盈纤巧的女王。其中最感人的段落是第六乐章“爱情与死亡的场景”。柏辽兹在此处完全使用乐队而不用人声,他在总谱上写到,器乐语言不明确且更加具有感染力,终场像是歌剧的巨大场面,两个家族的人、围观的市民再加上庞大的乐队,合唱与领唱的作用就像是古希腊戏剧中的旁白。

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作于1840年,是法国政府为了筹备七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将革命烈士遗体集体迁葬于巴士底狱广场的纪念碑下而委托柏辽兹创作的乐曲。它同时也是柏辽兹早期创作活力最旺盛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它的旋律改编自柏辽兹1826年至1828年之间创作的歌剧《宗教法官》,其中的部分声乐旋律变为了长号的独奏声部。交响曲首演于1840年7月的巴黎街头。柏辽兹亲自指挥乐队从教堂出发一路行进至巴士底狱广场。

管弦乐曲《罗马狂欢节》序曲  
   
△点击收看
 
这首序曲来自于柏辽兹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中第二幕的前奏曲。一般在歌剧中,第一幕之前的序曲是整部歌剧中最为庞大的序曲部分,但柏辽兹在此打破常态,将第二幕之前的序曲部分谱写得配器精良,优美动听。曲式结构采用了省略展开部和一部分再现部的奏鸣曲式,A大调,六八拍,尽显舞曲本色。

歌剧《特洛伊人》 
歌剧《特洛伊人》是根据古罗马时期伟大诗人维吉尔撰写的12卷长篇叙事诗《埃涅阿斯纪》中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四卷所写成。维吉尔的这部作品是年少时的柏辽兹非常熟悉的拉丁文叙事诗,对于他的幼年时期和浪漫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一直想用这部诗作创作一部作品,但直到年过半百时才出现恰当的时机。
《特洛伊人》共有五幕,全部演完要四个半小时,因此巴黎歌剧院虽然答应上演此剧,但却迟迟没有安排。柏辽兹为了能够尽快上演歌剧,放弃了整剧的演出,而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特洛伊的陷落》和《特洛伊人在迦太基》,并且只有第二部分于1863年11月4日在巴黎公演。第一部分在柏辽兹生前从未有机会上演,一直到1890年才在卡尔斯鲁厄公演。而柏辽兹最初构想的五幕歌剧,则在1957年于英国的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

声乐曲《浮士德的劫罚》
 
△点击收看

柏辽兹花费了十八年光阴去谱写音乐的篇章。《浮士德的劫罚》是柏辽兹创作起来最自然流畅的作品。它诞生在巡演的路途中,旅馆中、车船上都是作曲家创作的地点,在维也纳、布拉格与布达佩斯途中的所见所感都会激发他创作的灵感。1846年12月6日,作曲家亲自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但却意外地没有获得成功。巴黎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当时的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理来接受柏辽兹这种崭新的歌剧形式和戏剧化的音乐。此后作曲家主要在海外推广他的音乐,直到去世后,才重新受到法国观众的狂热喜爱。
 
《基督的童年》 
这部被称为神剧的清唱剧是根据宗教题材创作的作品,由三部分构成。作品内容虽取材自《马太福音》,但文学素养极高的柏辽兹仍亲自撰写了三个部分的歌词。这部作品不同于柏辽兹其他作品的风格,一反常态地没有使用夸张、奇特的手法,而是以古朴、质感、纯洁展现,充满了虔诚的天主教特色。作品中可以见到教会调式的使用,配器也是柏辽兹作品中少见的二管编制,其中频繁采用木管声部和弦乐声部。全曲给人的感觉透明而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