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曼舞翩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展览时间:2018/08/22-2018/09/13
展览地点:艺术沙龙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节选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李端《胡腾儿》节选

中国古代有许多描写舞蹈的优美诗句,透过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想象着舞者的容貌形象、衣着穿戴和曼妙身姿。更为难得的是,丰富的画像砖石、壁画、传世画作等图像资料使舞者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我们能够愈加真切和直观地感受舞蹈的律动。
敦煌石窟,世界瞩目的壁画、彩塑艺术宝库,保存了上迄北凉下至元代丰富的乐舞形象:窟壁上部凭栏奏乐起舞的天宫伎乐、窟顶和龛楣内外自由翱翔的飞天伎乐、说法图中手执乐器灵动婀娜的经变画伎乐……他们是千年前的舞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从大漠深处的窟壁坠入尘世,翩然起舞,天衣飞扬。他们是千年前人们信仰与生活的缩影,亦是后世探究中国古代舞蹈的珍贵蓝本。本次展览围绕壁画中的舞蹈形象,集中展示国家大剧院藏敦煌乐舞题材艺术品和壁画摹本,为观众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壁画中舞蹈形象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与观众一同感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神韵。

一、古朴刚劲——北凉至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敦煌艺术的早期阶段包括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迁徙融合的时代,也是舞蹈艺术交流发展的时代。北方地区的舞蹈吸收借鉴了中原、西域、高昌、鲜卑、天竺等多个地域和民族的舞蹈艺术精华,同时也为隋唐舞蹈开启了先路。
北凉至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主要有天宫伎乐、富于舞蹈美感的飞天伎乐、药叉、供养菩萨和供养人伎乐等,集乐、舞于一体,以演奏乐器为主,舞蹈为辅。画面构图相对单一,线条及用色古朴,多为单人乐舞,人物体态粗犷,动作较为简单,舞风豪放雄健,代表了敦煌早期壁画的艺术风格。

飞天 莫高窟第二四八窟 北魏
飞天上身半裸,着长裙,双臂伸展,长巾飞扬,身姿翩然轻盈
 

天宫伎乐莫高窟第二四九窟 西魏
该窟四壁顶端绘一组天宫伎乐形象,上身半裸,身形健硕,长巾绕肩,身体扭腰出胯,或奏乐或舞蹈,神情投入,姿态各异。
 

二、恢弘气度——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隋唐时期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立的局面,走向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音乐舞蹈领域,吸收融合了南北朝、西域、波斯、中亚、东亚等地的乐舞艺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这一时期的敦煌艺术高度发展,壁画上的舞蹈形象尤为绚烂夺目。隋代的飞天伎乐一改北朝古朴粗重的形象,姿态愈加灵动舒展,拧旋、腾跃、翻飞、俯冲,轻盈飘逸,富于舞蹈韵律与美感。
初唐时期,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幅经变画。画面前部的宝池舞台上,是以组合形式呈现的乐舞场面,脱离了奏乐的专业舞伎在精美织花舞筵上肩披长巾翩然起舞,乐伎分列两旁伴奏,盛大恢弘的场面烘托出极乐世界祥和欢愉的氛围。盛唐开始,以琵琶、腰鼓等乐器为舞具的舞伎形象逐渐增多。经变画中的舞伎体态丰满,姿态优雅曼妙,拧身、出胯、提肘,呈现出独特的“S”形三道弯形态,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等组合形式,异彩纷呈。

莲台上舞乐图 莫高窟第三二零窟 盛唐
史敦宇 整理复原
国家大剧院 藏
舞伎双手挥长巾起舞,单足踏地,左腿与左臂侧提,右臂斜下伸展,长巾随舞姿飘荡,极富律动之感。

观无量寿经变乐舞图(局部)莫高窟第一一二窟中唐
史敦宇 整理复原
国家大剧院 藏
  敦煌最为著名的“反弹琵琶”形象,乐伎分列两旁,中间的舞伎肩披长巾,高举琵琶反背于身后,出胯旋身,单足踏地,右腿吸提,大脚趾奋力上翘,亦奏亦舞,动作难度极大。


黄杨木雕《庆人间》
叶松华 作
国家大剧院 藏

观无量寿经变乐舞图(局部)榆林窟第二十五窟盛唐
史敦宇 整理复原
国家大剧院 藏
画面中舞伎体型健硕,肩披长巾,双臂平展,十指张开,正欲奋力拍击鼓面,右足踏地,左腿曲抬,大脚拇指用力翘起,舞姿豪迈有力,目光望向身旁展翅翘尾弹奏琵琶的迦陵频伽。


德化白瓷《敦煌舞乐》
苏珠庄 作
国家大剧院 藏
 
思益梵天问经变乐舞图(局部) 莫高窟第一五六窟 晚唐
史敦宇 整理复原
国家大剧院 藏
画面中二伎执腰鼓和琵琶对舞,舞者肩披长巾,左侧舞伎挂腰鼓于腰间,双臂平展,正欲击鼓,右侧舞伎背向观者,抱曲项琵琶作反弹舞姿,琵琶半掩面庞,二人随着音乐相对而舞,神情投入。

三、承袭与创新——五代至元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唐代之后,敦煌艺术经历了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时代,前后长达四百余年。五代、北宋时期,敦煌地区为曹氏归义军所控制,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繁荣,为开窟造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大幅经变画中的舞蹈形象,在画面布局、舞姿、舞具、服饰等方面大多程式化地沿袭了中晚唐传统,不同之处在于,此时经变画中开始出现舞袖的形象,一些富于情节和生活气息的世俗乐舞场面增多,如酒宴乐舞、嫁娶乐舞等等。
西夏政权建立后,继续在敦煌开凿洞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造型独特,常见拧身、开胯、端腿等特殊舞姿。元代壁画中密宗题材十分突出,出现了新的绘画风格,舞者形象、舞具及舞姿一改前朝风格,反映出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弥勒经变嫁娶图(局部) 榆林窟第三十八窟 五代
史敦宇 整理复原
国家大剧院 藏
画面右侧的帷帐内,一对盛装的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帐前一名男子单足踏地,挥长袖而舞,以示祝贺,整幅画面极富世俗生活气息。

双人舞乐图 榆林窟第三窟 西夏
史敦宇 整理复原
国家大剧院 藏
画面中两位舞者执拍板、击鼓对舞,左侧舞者身体右斜,下身做开胯半蹲之姿,右侧舞者右腿高盘勾挂在弯曲的手臂上,手中的鼓槌正欲击打腰鼓,二人舞姿造型独特。
 
 
一带一路文艺晚会《千年之约》敦煌舞蹈片段 ↑
 
 
 《丝路花雨》敦煌舞蹈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