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艺声缘——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 中国唱片艺术主题展
展览时间:2017/06/27-2017/07/04
展览地点:艺术资料中心环廊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艺声缘》的策展灵感来自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民族唱片工业发展中一段有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   19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经济、民生等各方面均渐趋稳定,唱片工业及出口销售等业务亦开始蓬勃发展。为了令港、澳、东南亚各地华侨以及外国听众更多了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多认识音乐、戏曲、曲艺等新、旧作品,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遂于1956年在香港成立了“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厂出版的唱片为基础,重新锻造一个品牌向海外市场销售唱片,以敦煌飞天为标志的“艺声唱片”从此面世。
“艺声唱片”的出现,对香港的固有音乐文化带来重大而正面的影响,这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音乐作品不但推动了香港早期的音乐演出活动、音乐教育、音乐欣赏、唱片工业,为香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迈进职业化音乐时代打下稳固的基础之外,张冠李戴的“艺声现象”更成为了香港人声音回忆中一个重要的集体记忆。

《艺声缘》的策展灵感来自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民族唱片工业发展中一段有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
19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经济、民生等各方面均渐趋稳定,唱片工业及出口销售等业务亦开始蓬勃发展。为了令港、澳、东南亚各地华侨以及外国听众更多了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多认识音乐、戏曲、曲艺等新、旧作品,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遂于1956年在香港成立了“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厂出版的唱片为基础,重新锻造一个品牌向海外市场销售唱片,以敦煌飞天为标志的“艺声唱片”从此面世。
“艺声唱片”的出现,对香港的固有音乐文化带来重大而正面的影响,这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音乐作品不但推动了香港早期的音乐演出活动、音乐教育、音乐欣赏、唱片工业,为香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迈进职业化音乐时代打下稳固的基础之外,张冠李戴的“艺声现象”更成为了香港人声音回忆中一个重要的集体记忆。

中国唱片品牌变迁年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6月3日,新中国第一批唱片完成录音;1950年1月,人民唱片厂成立,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管理;1955年1月1日,人民唱片厂更名为中国唱片厂,后成立中国唱片社专司唱片编录,品牌从“人民唱片”改为“中国唱片”。“中国唱片”作为中国内地唯一的唱片品牌直至1979年。


 广播事业局《请协助华侨事务委员会复制部分唱片供海外侨胞》函
  为“满足海外侨胞文艺生活要求,使侨胞都能听到祖国的音乐”,195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拟成立“艺林公司”销售中国唱片。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艺声唱片的准生证之一了。这个标注密度为“绝密”的文件的发文单位是广播事业局,即中国唱片的上级主管部门,是一个通知下属单位中国唱片厂要协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做复制唱片的工作的文件。


赵洪品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赵洪品(1902-1985),艺声唱片公司第一任经理。他193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起以棉兰大地书店经理身份开展革命活动。1943年成为印度尼西亚反法西斯同盟主要领导。1949年后,他曾担任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印度尼西亚文翻译,1956年,由外交部派往香港,先后担任学术书店经理和艺声唱片公司经理兼地区工作。

  
凤城古音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省粤东地区各类传统民间器乐的总称,潮州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之际,到明清时已经发展成熟,其主要源头为潮汕地区,但也广泛流传于闽南、广州、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散发出浓郁的古韵。

 花间蝶
  岭南乡情
岭南地方,商业繁荣,文化发达,其中广东音乐自明万历年间兴起,于光绪年间成型,繁荣于民国时期。其中特别是广东丝竹音乐和粤剧大戏在香港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老少咸宜、粉丝众多。
艺声唱片的《花间蝶:广东音乐》来自于中国唱片的同名专辑(M-383),封面设计上完全不同。在曲目信息方面,艺声版隐去了全部信息,其实,这一版唱片全部由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即现在的星海音乐学院),而担任独奏者也是后来大师级的人物,如《花间蝶》、《西江月》都由高胡大师甘尚时操弦、《一锭金》出自笛子大师黄金成,《满园春色》出自扬琴大师黄龙练之手等等。


春江花月夜
丝竹弄弦
丝竹盛行于江南,却也能传播香江,令人不能不感叹香港的文化包容与虚怀若谷。
艺声版的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ATC-16)唱片取自中国唱片同名专辑(M-032),由上海民族管弦乐团演奏,曲目包括了最经典的江南丝竹合奏曲《行街四合》、《三六》、《中花六板》以及《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唱片的封底上有一段关于江南丝竹的介绍被删去,但艺声版对乐曲作了较详尽的解说,不过演奏单位就被更改为“艺声管弦乐团”。


评弹:误责贞娘
文武昆乱
香港南北通衢,不仅对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对祖国各地的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也都会有一批听众,艺声唱片亦根据港人文化需求,出版发行一批与本港熟悉的岭南、闽南文化风格迥异的唱片,除京剧、越剧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剧中外,甚至沪剧、锡剧、扬剧、评弹、黄梅戏、滑稽戏等也在其列,使香港文化呈现出精彩多元的面貌。


五朵金花
银幕放歌
电影始终是香港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0年代以后,民族文化自觉与本位意识逐渐成熟,来自祖国大陆的新拍摄的影片同样得到认同。1962年《刘三姐》在香港公映,获得成功,香港报纸报道“越映越旺、越看越好、越念越妙、越唱越跷”,公映十五天观众十万,盛况空前,这些成功直接催生了唱片的发行。

  
新曲弄声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新作名作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在内地广为流传,但在海外却鲜有人知。艺声唱片选择了这一时期的名家名作、新人新作,重新制作封面,隐去了一些表演信息后在港出版,使海外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到新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
艺声版的《牧童短笛》,除贺绿汀《牧童短笛》为经典旧作外,陈培勋《思春》、刘福安《采茶扑蝶》、李瑞星《郊外好风光》(原曲名为《上海郊区好风光》)皆为建国后新作。
《山林之歌》作于1953-1954年,以云南民歌为素材,是马思聪先生管弦乐领域的代表作。中国唱片社曾出版(M-033),艺声版中的中华乐队即上海交响乐团。

东西交融
香港自开埠以来,始终是一个华洋杂处的地方,文化上包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香港文化特征。在音乐上,既有西洋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民歌的唱片流传,也有各类交际舞曲遍布港九,同时,还有用西方乐器演奏的中国乐曲,繁荣民众娱乐,东西交融,海纳百川。
艺声版《绣荷包》选录了周小燕先生灌录的一批民歌作品,这些唱片并未在内地公开发行,包括《我的花儿》、《康定情歌》、《四季歌》、《绣荷包》等,同时也收录了《唱得幸福落满坡》(中国唱片1-6512,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刘金娥领唱,民族乐队伴奏)

情满香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经济仍在复苏初期,对普罗大众而言,唱片、唱机仍属奢侈品,并非一般人可以轻易负担,为了满足大众需求,唱片欣赏会及Hi-Fi音乐会等便应运而生。
《中国唱片》在港代理处和经销商友声行连同中孚行及粤华栈于1960年七月起合办“中国唱片欣赏会”,从而开启了以《中国唱片》为品牌的“兰香阁.中国唱片之夜”欣赏会系列,1960年8月中起,每逢星期五晚上举行唱片音乐欣赏茶座,活动延续有年,深受听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