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观游览 > 艺术展览 > 往期展览
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集萃
展览时间:2016/10/14-2016/11/13
展览地点:艺术沙龙
  • 展览介绍
  • 展厅实景

前  言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珍品,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载体,更是以数量大、形制繁、材质多、工艺杂等特点而著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丰富多样,其音色、表现力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应用上更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是各民族人民表达情感、社交往来的重要工具。
本次展览为国家大剧院“认识中外乐器系列”展览之一,精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70余件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依材质分为骨、陶、竹、木、金与综合形制六类。虽不足以呈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的全貌和丰富性,但也可管窥一斑。
主办方籍此展览表达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敬意,并希望以此帮助您了解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乐器,体悟缤纷多彩、充满魅力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骨制乐器
用骨头制作乐器的传统由来已久,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使用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的骨笛距今至少有9000年历史。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骨制乐器数量并不多,但其在某些民族的宗教仪式、民俗礼仪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取代。
骨制吹奏乐器如藏传佛教宗教乐器“冈林”使用的是年轻女性的胫骨,柯尔克孜族的“鹰笛”(邦奥尔)的材料是鹰或鹫的翅骨。骨制拉弦乐器也极具特色,如藏族的“毕旺”(牛角胡琴),壮族的马骨胡、田螺笛等。打击乐器如新疆几个少数民族中共用的互击乐器“马蹄”,回族用羊骨制作的“骨扳子”等。
羌族鹰骨羌笛            藏族包银镶宝石胫骨号筒

陶制乐器

陶器的出现与使用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而陶制乐器的出现应是陶器在功能属性上的一次飞跃。
历代陶制乐器由于受地域、制作工艺以及易破碎等条件限制,其留存数量并不多。地理分布以我国中原、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多。陶制乐器多以吹奏为主,也有少量打击类。常见的陶制乐器有陶哨、陶埙、陶钟、陶铃、陶鼓等。西南苗族地区造型精美的瓦(陶)哨、宁夏地区的“泥哇呜”、“泥口琴”等都是有代表性的陶制乐器。
苗族黄釉兽形瓦哨(左上)、苗族绿釉海报瓦哨(左下)、苗族棕釉猪形瓦哨(右)

竹制乐器

竹子品种繁多、分布极广,竹制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就分布来看,我国西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竹制乐器也较发达。从乐器构成来讲,主要以吹奏类乐器数量居多。大众熟知的“笛”、“箫”、“笙”、“竽”等多取材于竹。少数民族竹制乐器在礼仪、节庆、日常娱乐等场合承担着重要作用,有些民族甚至出现了专门以竹制乐器命名的节日。如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芦笙节”。
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竹制乐器当属“竹笛”和“芦笙”。各民族根据自身审美情趣和工艺创造出众多形制音色各异、表现力也大相径庭的此类乐器。傣族的“筚朗叨”(葫芦丝)、苗族的“芦笙”、侗族的“侗笛”、纳西族的“波波”(芦管)、彝族的“小闷笛”、中国台湾原住民的“竹捣筒”等是其中的代表。 
哈尼族竹管木刻响板                苗族铜簧竹制口弦琴
 
木制乐器
木头是最易获取的乐器制作材质。各民族利用木材制作了形式丰富、形制各异的乐器。木制乐器易于制作、携带方便,故在各类材质乐器中数量最多。木材可塑性强,制作者可在制作工艺中融入更多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少数民族木制乐器在各民族日常生活、节庆祭祀等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木制乐器有:藏族的“扎木年”、蒙古族的“马头琴”、朝鲜族的“伽倻琴”、维吾尔族的“萨塔尔”、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布朗族的“钉”、京族的“独弦琴”、侗族的“牛腿琴”、佤族的“木鼓”和佤族的“木鼓”等。 
维吾尔族葫西塔尔(左)、藏族刻花纹口琴匣(右上)、彝族蟒皮木刻三弦琴(右下)
 
金制乐器
金制乐器指利用不同材质金属制作的乐器。金属相对贵重,且制作工艺复杂,故纯金属制乐器较少,而与其他材质结合形成的乐器样式偏多。金属制乐器的材质主要以铜为主,其次是铁。金属制乐器主要在宗教祭祀及重大民俗活动中使用,也有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娱乐乐器。
宗教中使用的金属制乐器数量较多,如“金刚铃”、“盘铃”、“师刀”(萨满刀)、“钹”、“镲”、“铜鼓”等;民间常使用的金属制乐器具有代表性的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艺人常使用的“萨巴依”、回族的“三环”、云南红河地区流行的“脚铃”等。另外,“口弦”作为许多民族共有的乐器,也有金属形制的,并有铜、铁两种材质之分。 
傣族铜铓锣              藏族龙头形黄铜号角
 
综合材质乐器
除单一材料制作的乐器外,更多的是使用若干种材料组成的综合材质乐器。这样能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性能和作用。不同材质在同一乐器上的综合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声音的想象和创造,还令乐器更为美观。
使用金属制的簧片制作的乐器在中国各民族中数量众多,如铜簧的“口弦”、“巴乌”等。另外也有使用虫茧作为簧片的乐器,如云南红河奕车人(哈尼族支系)的双簧管乐器“册节”。壮族“马骨胡”的琴筒多使用马或牛等较大型动物的大腿骨,琴杆为木制,其音色明亮、柔美,极具表现力。此外,还有多个民族共有的蒙皮“三弦”、藏族的“牛角弦子”、朝鲜族的“长鼓”、维吾尔族的“达卜”(手鼓)等。
维吾尔族纳格拉鼓          傣族彩绘木象脚鼓


“与时俱进”是乐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少数民族乐器也是如此。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乐器可能已经过改良,在形制、构造、材料以及演奏方法、艺术表现等方面都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这正是乐器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和分辨传统的变化轨迹。
中国少数民族的乐器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是各族人民智慧、想象力以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每件乐器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无法在此次展览中呈现各民族乐器的丰富性,更无法释尽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但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传递给更多人一把开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之旅的钥匙。